72年陈毅去世,周总理在悼词添上“功大于过”,毛主席:这句去掉

谈鹿欣声 2024-10-16 15:29:09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妻子张茜和孩子们一直陪伴在他的病榻旁,不离不弃。

最终,他用微弱又断断续续的声音留下一句话:“要不断前进,打败对手”,这简短而有力的言辞,成为了他72年辉煌生涯中的最后遗言。

很快,陈毅元帅逝世的噩耗迅速传遍四方,得知这一消息的人们纷纷涌来,在寒风中,他们自发地聚集在医院外,希望能够向陈毅的遗体表达最后的敬意,这一自发的群众行动迅速引起了上层的关注。

然而,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陈毅追悼会的规格最终被确定为略高于上将和副总参谋长的级别。同时,周总理亲自指定李德生将军,担任治丧委员会的负责人。

在追悼会的筹备工作中,悼词的撰写成为了一个核心环节,在李德生将军的领导下,治丧委员会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精心构思,字斟句酌,最终完成了一份约600字的悼词。

在完成悼词后,他们立即将其送交到了周总理的手中,以确保总理能够及时审阅并准备在追悼会上的发言。

当周总理接过那份关于陈毅元帅的悼词草稿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因为他与陈毅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两人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这份情谊让他感到沉重的责任。

周总理深知,尽管环境有所限制,但他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确保陈毅元帅的遗愿得到尊重。这份悼词不仅是对陈毅元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这位老战友一生贡献的总结。

在悼词的每一个字句上,周总理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他反复斟酌,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准确而全面地反映陈毅元帅的一生,他不希望有任何不准确或不周到的表述,这不仅是对陈毅元帅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周总理深思熟虑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陈毅同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努力和贡献是主要的,虽然也有过失,但与他的功绩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他采用了一种既肯定功绩又不回避过失的写法,力求公正客观。

然而,周总理明白,这份悼词草稿还需要经过毛主席的审阅。在毛主席审阅后批示:这句话去掉,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周总理的内心是感到欣慰的,他明白,毛主席的这一表态,实际上是表明他内心还惦念着陈毅,对陈毅的去世感到悲痛。

毛主席与陈毅元帅之间的友情,虽不及周总理与陈毅那般历经半个世纪,但同样源远流长。早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两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同经历了革命的风风雨雨。

随着岁月的流转,他们的关系从战场上的战友,逐渐发展为文学上的知己,彼此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历程中,尽管两人偶尔也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这些小摩擦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转瞬即逝,不足以撼动他们之间坚实的友谊基础。

1948年,陈毅元帅与粟裕将军一同前往西柏坡,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进展。毛主席见到陈毅后,带着亲切的微笑问道:“陈毅同志,怎么不见你写诗了?以往你每打胜仗,总要赋诗一首,以抒发豪情壮志。”

陈毅元帅听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回答道:“主席,孟良崮、莱芜的战役我都写了诗,只是还没来得及发表。我想等时机成熟,再将这些诗作公之于众,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革命军队的英勇和坚定。”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开国将领都有吟诗作赋的雅好,但真正能够与毛主席在诗歌上形成深厚友谊的,就是陈毅元帅。

因此,毛主席与陈毅元帅之间的深厚关系,不仅仅是基于多年共同经历战火洗礼的战友之情,更增添了一份文人墨客间的相互欣赏和尊重。

在1966年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初,陈毅元帅虽然对某些政策和运动持有保留意见,但出于对毛主席的深厚敬意和信任,他最初还是持支持态度的。然而,随着一系列运动的深入发展,陈毅元帅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在这次运动中难以与毛主席保持同步。

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定于这一天举行,当天中午,毛主席躺下休息,却难以成眠。不久,他突然坐起,坚定地对工作人员说:“准备车辆,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于是,在那个重要的日子里,毛主席穿着便装,出现在了陈毅追悼会的现场,他的到来,无疑给在场的所有人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当毛主席见到陈毅的遗孀张茜时,他深情地说:“陈毅同志是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现在,像他这样的老革命已经不多了。陈毅是个好同志,他为革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已经定论的。”

毛主席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陈毅元帅的怀念和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这不仅是对陈毅元帅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同志们的敬意。

1 阅读:2663
谈鹿欣声

谈鹿欣声

所谓温柔,不过是看用在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