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样的“被需要”,才能激活我们上一讲说的【安慰剂效应】。也就因此,我才坚决反对肿瘤患者被照顾到无微不至,什么都不用干,没有创造意义就会怀疑是否累赘,这对于肿瘤的康健是极差的。——六序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一旦退休了,各种病就找上身了,不论是心血管病还是肿瘤,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明显的展示出了一个退休十年内罹患恶性肿瘤病例数最为巨大。
类似的情况在咱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屡屡发生,比如说一段极为紧张繁重的工作之后,突然放松就容易感冒发烧,这个机制近乎同理。
虽然在医学上有一个应激-激素-免疫系统的详细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我还是想沿着咱们之前说过的进化学现象继续说——物种会淘汰没有产出的个体。
深泽七郎的小说《楢山节考》中第一段讲述了一个故事,讲到日本信州深山有一个传统,老人只要活到70岁就要被长子背到楢山遗弃。主人公阿玲年近70,心心念念着赶紧被背去楢山遗弃,跟自家儿子说只要过了年就把她背上去,不用等过生日,而且还以自己有一口好牙为耻。而隔壁家因为久久没有完成这个传统,被整个村里人唾弃。
这种事情放到咱们现代来看简直是野蛮而毫无人性,但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风俗,我国先秦时期部分民族会杀掉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斯巴达人会用精准的指标评判一个婴儿应不应该活下去,其本质原因即食物不足。其实所谓的风俗不过都是先民们在应对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所做出的习惯调整,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先民们要有思维能力。
在人类进化的40多亿年来,为了维持整个种群的存货,最好的选择即放弃那些无法猎取食物的人(即无法工作的人)。虽然如今的我们不用再跑去和花斑豹搏斗,但长达30年以上的工作,早就给我们确定好了生活的节奏、意义和使命。
当60岁退休第一天的你,早起梳妆打扮好自己,本想惯性的做一些什么,发现整个世界没有什么需要自己来做的,这时你转身才发现镜中自己的白发和皱纹已经如此年轮。
马克思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当一个人失去了劳动关系,也就失去了一切社会关系,这个状态是可怕的。我前面反复强调,一个人的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决定肿瘤是否发生及肿瘤的生长速度。
我并不是终身工作的提倡者,正如一年有四季,退休之后正好是我们重归于自我的时候,提前做好退休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重新拾起自己的兴趣甚至重新开发自己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个兴趣有所不同,应该带着“使命”来看待这个兴趣,何为有使命感的兴趣,看书不是、弹琴唱歌不是、钓鱼不是、烹调书画也不是。而是要再具体一点的目标,一个完成了能让觉得一生完整的使命,这类的问题的通常都是颇有难度的,但也必须是这样,才能让你的身体以为你被需要。关于我推荐的会在后面单章列举,如果您有打定好的意向想咨询我的,欢迎前来私信。
只有这样的“被需要”,才能激活我们上一讲说的【安慰剂效应】。也就因此,我才坚决反对肿瘤患者被照顾到无微不至,什么都不用干,没有创造意义就会怀疑是否累赘,这对于肿瘤的康健是极差的。
为什么我总是强调与肿瘤共存,而不是费尽心思的灭杀肿瘤细胞呢?因为办不到。下一讲,我们来说《肿瘤被切除干净了就万事无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