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是铁,饭是钢”,可要我说,这春耕时节,农民手里的家伙什儿,那才是真正的“钢”。
您别不信,就拿那老一辈传下来的农具,件件都有说道,少了哪一样,这地里的活儿都难干。
一锄头下去,挖出啥秘密?
要说春耕的头一件事儿,那肯定是翻地。
南方农村,翻地可不像北方那样,一头牛拉着犁就搞定了。
咱们这儿,得靠人力,靠啥?
靠翻耕锄。
这玩意儿长得像个大铲子,前面带个锋利的边儿,一锄头下去,把土块切开、翻起来。
别看动作简单,没点儿力气和技巧,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老把式,用翻耕锄那叫一个溜。
他站在田埂上,两腿扎稳马步,腰一发力,锄头带着风声就下去了。
“嚓”的一声,一块土就被翻起来,落在旁边。
他一天能翻一亩地,那速度,简直比机器还快。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都啥年代了,还用人工翻地?
机器不是更快吗?
这话没错,机器翻地效率是高,但它也有缺点。
机器翻过的地,泥块太细,而且压得太实,透气性不好。
而人工翻地,能保留泥块的自然结构,让土壤更疏松,更适合植物生长。
所以,小面积种植,还是得靠这老祖宗传下来的翻耕锄。
想想也是,老一辈人种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与土地的对话。
一锄头下去,不仅仅是翻开泥土,更是挖开了一个希望,一个丰收的梦想。
这耙子一碎,稻田大变样?
翻完地,就该碎泥了。
碎泥耙,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在种水稻的地方,它可是个宝贝。
这玩意儿,就是用来把大块的泥土弄成细腻的泥土块状。
碎泥耙有两种,一种是小型的手动式,一端是带小齿的破土部分,另一端是个扁平的“轿子”挡,用来盛装碎破后的泥巴。
另一种是大型的,用拖拉机牵引,通过旋转的大齿轮来碎泥。
我小时候见过村里用大型碎泥耙,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
拖拉机轰隆隆地开过,后面的大齿轮飞速旋转,把一块块泥土碾得粉碎。
碎泥耙不仅能清理泥块,还能培土梭土,让土地更加细腻蓬松,提高稻田的透气性,让稻苗扎根更稳。
不过,现在用碎泥耙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是因为种水稻的人少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更先进的机械可以替代它。
但无论如何,碎泥耙都曾经是稻田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农民的辛勤付出,也见证了稻田的丰收喜悦。
牛和犁,谁才是春耕王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犁和牛是分不开的。
一头牛拉着犁,在田里缓缓前行,犁铧翻开泥土,犁沟整齐划一,那画面,简直就是一幅田园诗。
不过,在南方农村,用犁的人并不多。
这是因为,南方地少,而且老一辈农民家里一般没有牛。
要边开沟犁边给条牛牵着,容易摔跤,还不够开沟犁继续生长发芽,也就是说开沟犁与牛乡民俗有关系。
开沟犁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牛来牵引。
相比手动式的小开沟犁,用牛开沟的效率要高得多。
用开沟犁开沟之前,还要先进行浅耕和整地,把土地表层 5 - 7cm 处的土松散,方便播种。
开沟犁开出来的沟,行距整齐一致,这是因为牛拉的不易偏差而成的。
这些行间距可以根据所需作物进行调整,既适应了作物生长,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在古代农业中,开沟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年代,人们只能靠双手和牛力,来获得第一桶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描写了春游秋收背后农民付出的艰辛劳动。
开沟犁,就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见证。
开沟犁可以帮助农民将黄土捡,那些黄土代指常规意义上的单纯无效土地,而开沟后的空白部分指代那些因等待时机未能利用起来的黄金水田。
这种空旷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同时也象征着农田还没有利用好,没有将他们变现成为财富。
一簸箕下去,庄稼能翻身?
挑粪簸箕,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没听过,但如果我说“撒粪耙”,大家可能就知道了。
这玩意儿,就是用来运送粪肥,并把粪肥均匀地撒在田里的工具。
挑粪簸箕上面带篦子,一边是一根方便挑肥的把手,另一边是一边带孔木板状的篦子,用来盛装粪肥。
挑粪簸箕主要是用来解决粪肥不均匀的问题,因为这样撒粪才能够事半功倍。
在撒肥料的时候,将粪肥均匀地撒在补好行整整齐齐的田上,能够促进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长,同时采收的时候也能够节省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还能够获得更高产量或者更好品质。
以前,农民种地,用的都是这种自然肥料。
这种肥料可以精进作物生长,更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生产能力与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化肥对环境与生态造成的问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肥料将一定比例的人力物力集中在有限时段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更快捷有效率。
现在,化肥用得多了,用挑粪簸箕的人也少了。
但有些老农民,还是坚持用自然肥料。
他们说,用自然肥料种出来的庄稼,味道更好,而且更健康。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老农具,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
它们承载着农民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它们值得我们珍惜,更值得我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