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自安史之乱时大唐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从安史之乱的爆发到大唐彻底的覆灭却还是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柞,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后世出现了几位能力出众的君主,他们的存在让大唐的国力有了短暂的恢复。

在这些皇帝中还有一位是比较特殊的,他的一生一天太子都没有当过,甚至他坐上皇位也是被宦官拥立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在位只有六年的时间就很好的挽回了当前大唐的局势,让大唐展现短暂的中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位皇帝是谁吧!

这一位皇帝正是大唐后期那一位出名的明主——唐武宗李炎。要是说到他的故事还要从当年唐宪宗说起,唐宪宗也是晚唐的一位比较有能力的君主,正是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元和中兴。甚至能够说大唐在唐宪宗的手中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无论是在加强中央集权上还是在打击藩镇势力上,所作出的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过藩镇对于大唐的影响是一直都存在的,并且到了一个王朝的后期,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是以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位皇帝的挽回是不行的,遗憾的是之后接任的两位皇帝能力都不行,无论是唐穆宗还是唐敬宗都是如此,并且这两人不仅是不将自己的重心放在是朝政上,并且还将整个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了宦官,这不就是在培养宦官的势力吗?

甚至能说之后宦官有这么大的权势这两人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唐宪宗辛辛苦苦的努力在这两位皇帝的手中就又回到了解放前,因为他们的无力,这些藩镇们又开始有不一样的心思了。后面就更加地一发不可收。

唐敬宗逝世后,在朝中完全能够独揽大权的宦官集团就将唐文宗扶上了皇位,为什么会将他扶上皇位大家也能够想象到,就是觉得他很好控制,当然唐文宗也没有辜负他们,在上位后唐文宗固然是想要改变当前现状的,遗憾的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当然唐文宗还是有贡献的,他扳倒了王守澄,他一个人的力量当然是不行的,他只能是利用仇士良,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仇士良可比王守澄厉害多了。总的来说唐文宗的行为也就是拆了西墙补东墙。

必须要说的是大唐的宦官可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魏忠贤那样,大唐宦官的手中是切实有兵权的,这也就是他们废立皇帝的底气。唐文宗身为皇帝肯定是不想自己的权力在其他人手中,遗憾的是他根本就不是仇士良的对手。

仇士良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唐文宗虽说自己没有儿子,但他在世的时候也是留下了太子的,但是仇士良却觉得这一位太子不好控制,后将李炎拥立上了皇位。仇士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王爷根本就不像表面的那样无害。

李炎是被宦官拥立坐上皇位的,他也是清晰知道当前大唐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什么,当前最严峻的就是宦官干政的问题。和之前的那几位君主相比李炎有主见有魄力多了,与之前的皇帝一样,在李炎上位后,第一件事也就是寻找一位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大臣。

李炎登基不久后就将李德裕召回了京城,这一对君臣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在李德裕的帮助之下,李炎的政策得到了推行。有了他的支持李炎不仅整治了宰相,还将仇士良手中的权利也都收到了自己的手中,尤其是兵权。

当然清扫了大唐内部的宦官问题后,并不代表大唐就此安定下来,大唐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藩镇问题呢,对于大唐的这些君主来说,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藩镇问题了。因为此时大唐皇帝对地方的掌控开始越来越弱。

对于这些手中切实有兵的节度使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不在李炎登基不久后,地方就出现了动乱。会昌元年九月,卢龙军乱,节度使被杀,掌权者第一时间给朝廷上奏,希望能够增加藩镇的权利。

其实这也就是在威胁中央,李德裕当然是不同意的,李炎也听取了李德裕的建议没有给卢龙军节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卢龙军很快就又发生了动乱,这一次军中的将领张绛夺取大权,和之前一样在得到大权后,他也是第一时间就给朝廷上奏,希望能够得到节钺。

这次李德裕肯定也是不同意的,必须要说的是,此时地方已经开始不停地的试探中央了,李德裕和李炎两人都认识到不能这样一直纵容下去,毕竟要是纵容了他们,也就等于是在纵容其他的节度使。

是以朝廷很快就派遣军队去镇压,真的就是像他们所想的一样,刚刚平定了卢龙镇的叛乱这边昭义镇又开始了。但朝中在针对应不应该出兵镇压昭义镇的时候却发生了争吵。
众所周知此时的大唐局势并不可观,刚刚才平定卢龙,北方势力也在一直虎视眈眈的,实在不是一个好时机,大唐也没有这么多的军队能出征。

但李德裕是坚持要出兵的,对于他的看法李炎也给予了支持,大唐的军队在李德裕的指挥下大获全胜,这一次胜利也让其他藩镇认识到了大唐的实力,保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三、最后盛世在大唐后期因为这些皇帝重用宦官,导致整个朝中大权都在宦官的手中,宰相本应该是位极人臣的地位,现在被众人所忽视。

李炎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是以他之后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提高和巩固大唐宰相权势的手段,并且此时的宰相是因为皇帝才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地位和权势,是以他们是坚定地支持皇帝的政策和决策的。

对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提高宰相在朝中地位也能够加强皇帝对于国家大事的控制。
给予宰相权势是一回事,但却不能让宰相手中的权势太多,影响皇帝的统治,在加强宰相地位的同时,李炎也动用了不少的手段来避免宰相权势过大。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每个朝代到了末期都会遇到的官场问题,唐朝后期官场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直接就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安定,对于皇帝的统治也带来了很大的困境。李炎直接从最初选拔官员的时候就进行了控制。

提高标准,确保进入朝廷的都是有能力的,在质量和数量上,李炎将重点放在了前者上,虽说一次科举考试能够选不少官员,但这些官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能力欠佳的,这样下来还不如少留下几位能力出众的。

当然这官员选拔其中也是有很多门道的,李炎对此也很清楚,是以为了能够确保给百姓的都是一批有能力的官员,李炎下令这些官员必须要经过两次考试才能够被授予官职,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筛选下了很多没有能力滥竽充数的学子。

在李炎在位的时候回鹘和大唐的关系再一次出现了变故,毕竟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来说,他们一直都在等待时机,不过李炎就刚毅很多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李炎也是丝毫不给面子,直接出兵,最终取得了很瞩目的胜利。

可能是因为李炎在位的时间太短了,所以很多人在说到大唐中兴之主的时候总是会忽略这一位皇帝,其实李炎的功绩十分出众,他的存在至少挽回了大唐五十年的国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