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队长因婚恋叛变,出卖战友求荣,被果断锄奸!
1941年初春,湖北陂孝北县的一场采莲船表演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悲剧。一支由20多名新四军手枪队队员组成的采莲船表演队,在队长董兵如的带领下,以民间艺术表演为掩护,暗中执行着重要的情报侦察任务。然而,谁也没想到,一个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竟成为了他们的催命符。这个人就是新四军手枪队的前小队长卢敦谦。他为什么会背叛组织?当时的情况究竟有多危急?最后这场悲剧又是如何收场的?
一、卢敦谦的叛变之路
1940年深秋,卢敦谦刚过完25岁生日。这位出身于湖北陂孝北县大地主家庭的青年,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他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新四军,很快就在手枪队中崭露头角,被提拔为小队长。

然而,优越的家庭背景却成为了他革命道路上的绊脚石。在新四军艰苦的战斗生活中,卢敦谦始终无法适应清贫的环境。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从前锦衣玉食的生活。
1940年10月的一天,卢敦谦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认识了当地地主郭明远的女儿郭玉琴。这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很快就让卢敦谦陷入了爱河。两人开始秘密约会,但这段感情却与新四军的纪律发生了严重冲突。
当时新四军为了保持战斗力,对恋爱结婚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年满28岁,担任团级以上职务,且参加革命工作达5年以上。这些条件卢敦谦一个都不符合。手枪队队长董兵如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卢敦谦谈心,希望他以革命事业为重。
1940年12月,郭明远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日军在小河溪一带正在扩充伪军队伍,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他立即找到卢敦谦,向他描绘了一幅光明的前景:只要投靠日军,不仅能够马上与郭玉琴完婚,还能获得优越的生活待遇和重要职位。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新四军上级恰好下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严格执行婚恋纪律的通知。这成了压倒卢敦谦的最后一根稻草。1941年元旦过后,他主动与日军取得了联系。
1月5日,卢敦谦带领两名战士执行例行侦察任务时,趁着天色昏暗,在小河溪北郊的一处偏僻树林里,他故意将两名战士的手枪中的子弹掉包成哑弹。随后径直带着完整的新四军情报,投奔了日军警备队长阴山。
阴山对这位投诚者格外重视。经过严密审查后,很快就任命卢敦谦为日伪小河区情报队长,并特批他与郭玉琴完婚。为了表示忠诚,卢敦谦主动向日军提供了大量新四军的情报,导致多次军事行动受挫。
从此,卢敦谦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他深知新四军的活动规律和联络方式,成为了日军搜捕新四军的重要情报来源。短短两个月内,他就协助日军破获了三处新四军的秘密联络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精心设计的采莲船埋伏
1941年2月下旬,日军警备队收到情报,新四军手枪队将在3月初举办一场采莲船表演,借机在陂孝北县一带进行情报侦察。这个消息正是由卢敦谦提供的。他通过原有的地下联络网得知,新四军为了打入敌占区搜集情报,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采莲船表演队。
卢敦谦向日军警备队长阴山详细汇报了这支表演队的具体情况:队伍由手枪队队长董兵如亲自带队,队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战士。他们将以民间艺人的身份,乘坐三艘采莲船,沿着陂孝河向北行进,预计3月3日抵达小河溪码头。
阴山立即召集手下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包围计划。他调集了200多名日伪军,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由60名日军士兵组成,埋伏在小河溪码头西侧的芦苇丛中;第二组由80名伪军占据东岸的制高点;第三组则是60名便衣特务,装扮成码头搬运工和渔民,混在人群中准备随时发动突袭。

为了不打草惊蛇,阴山还特意安排卢敦谦以郭家女婿的身份,在码头附近的茶馆摆下酒席,名义上是为了庆祝新婚。实则暗中观察采莲船的动向,随时向埋伏的日伪军发出进攻信号。
3月3日清晨,天色微亮,小河溪码头已经聚集了不少群众。三艘装饰着彩带的采莲船缓缓驶来,船上的表演者们穿着鲜艳的戏服,吹奏着欢快的民间曲调。这支由董兵如带领的表演队,完全不知道他们即将落入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日伪军的布防非常隐蔽。码头两侧的高地上,机枪手早已架好了重机枪,随时可以封锁采莲船的退路。岸边的"群众"中,藏着数十名随时可以发动突袭的特务。就连茶馆里的"酒席",也是一个伪装的指挥所。
当第一艘采莲船靠近码头时,卢敦谦坐在茶馆二楼,手中端着一杯热茶。这杯茶不仅是他与日伪军约定的信号,也是他与昔日战友之间的生死界限。当茶杯落地的声响传来时,就是包围圈合拢的时刻。

船上的表演者们按照计划,开始向岸上的群众抛撒糖果,这是他们惯用的打入群众获取情报的方式。然而就在这时,码头周围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埋伏在四周的日伪军同时向三艘采莲船展开了猛烈的射击。
这场精心设计的埋伏虽然出其不意,但新四军战士们很快就做出了反应。他们迅速扔掉道具,拔出藏在戏服下的手枪,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枪战。然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支表演队还是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三、惨烈的码头枪战
1941年3月3日上午九时许,小河溪码头爆发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面对日伪军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表演队的处境异常危险。三艘采莲船被重机枪火力封锁,无法脱离码头。岸上的便衣特务也迅速亮出武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

董兵如当机立断,命令战士们就地寻找掩护,展开反击。第一艘采莲船上的七名战士利用船舱作为掩体,与东岸的伪军展开对射。第二艘船上的战士则试图靠近西岸的芦苇丛,企图打开一条突围通道。第三艘船上的队员负责掩护,他们用手枪压制着码头上的便衣特务。
战斗异常激烈。日军的重机枪不断扫射,子弹打得采莲船上的木屑四处飞溅。几名战士在交火中负伤,但仍坚持战斗。董兵如带领几名神枪手,专门瞄准敌方的机枪手和指挥官射击,一度打乱了日伪军的进攻节奏。
在战斗中,战士李国柱发现了躲在茶馆二楼的卢敦谦。这位叛徒正在向日军示意新四军战士的位置。李国柱立即向董兵如报告了这一情况。董兵如命令几名枪法最准的战士集中火力,打击茶馆二楼。密集的子弹迫使卢敦谦不得不转移到后堂,暂时失去了指挥能力。

战斗持续了约莫半个小时,新四军的弹药开始告罄。而此时,日军增援部队也已经从县城赶来,形势更加危急。董兵如看到突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全体战士分散突围,能跑掉一个是一个。
第二艘采莲船上的战士率先发起了突围。他们借着芦苇丛的掩护,与西岸的日军展开近距离交火。战士张德胜用最后几颗手榴弹,炸开了一条缺口。五名战士趁机冲出包围圈,消失在了河岸的芦苇丛中。
第三艘船上的战士则选择了更危险的突围路线。他们纵身跳入河中,准备游泳突围。但是日军的机枪扫射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只有两名战士成功游到了对岸。
董兵如所在的第一艘船处境最为危险。他们既要掩护其他战友突围,又要面对最密集的火力。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时,董兵如带领剩余的三名战士,拿起船上的竹竿和道具,与冲上船来的日伪军展开肉搏战。
在这场惨烈的遭遇战中,新四军表演队的24名战士,最终只有7人成功突围。其中包括在混战中跳河脱险的董兵如。13名战士在枪战中壮烈牺牲,4名重伤战士被俘。这些被俘的战士后来在日军的审讯室里,依然保持着革命战士的气节,没有透露任何组织的机密。
这场战斗虽然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新四军战士展现出的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却给日伪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连日军警备队长阴山后来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令人钦佩。
四、新四军的反击行动
1941年3月中旬,新四军苏皖支队获悉了小河溪码头战斗的详细情况后,立即着手策划了一次针对叛徒卢敦谦的反击行动。这次行动由侦察科长吴德明亲自负责,董兵如作为主要参谋参与其中。
行动首先从情报收集开始。通过地下工作者的侦察,他们掌握了卢敦谦的日常活动规律。自从小河溪之战后,卢敦谦被日军任命为特务队副队长,经常出入日军警备队总部。每周二和周五,他都会前往郭家大宅探望妻子郭玉琴,这成为了新四军行动的突破口。
吴德明根据掌握的情报,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伏击计划。他选择了一条卢敦谦必经的山路作为伏击地点。这条路位于陂孝北县城东北方向的青龙岭下,两侧是茂密的竹林,地形隐蔽,适合伏击。
3月26日下午,新四军特别行动小组提前在青龙岭下设伏。这支队伍由12名精选的神枪手组成,分成三个小组埋伏在路的两侧。第一组负责切断退路,第二组负责主攻,第三组则担任火力支援和策应。
傍晚时分,卢敦谦果然如约出现在山路上。他乘坐一辆马车,前后有4名日伪军士兵护送。当马车行驶到预定位置时,埋伏在路边的新四军战士同时开火。第一轮射击就击毙了两名护送的士兵,其余人员也很快被制服。
卢敦谦虽然受了轻伤,但仍被活捉。行动小组按照预定计划,立即撤离现场,将卢敦谦带往新四军在大别山区的一个秘密据点。在这里,新四军政治部对卢敦谦进行了严格的审讯。
审讯过程中,卢敦谦交代了自己叛变的全过程,以及向日军提供的所有情报。更重要的是,他还供出了日军在陂孝北县的特务网络情况,包括多个秘密据点的位置和重要特务的名单。这些情报对新四军后续的反特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4月初,新四军军事法庭根据卢敦谦叛变投敌、出卖革命组织的罪行,依法对其进行了审判。考虑到卢敦谦在审讯中如实交代罪行,并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军事法庭最终做出判决:枪决。
在执行死刑前,新四军给了卢敦谦一个机会写下遗书。他在遗书中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警示那些动摇的革命者引以为戒。4月5日清晨,在大别山区的一处山谷中,卢敦谦被执行枪决。
这次成功的反击行动不仅消灭了一个危险的叛徒,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日伪特务机关的嚣张气焰。通过卢敦谦提供的情报,新四军后续又破获了多起特务案件,有力地保护了革命队伍的安全。同时,这次行动也为小河溪码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讨回了公道。
在此之后,日军警备队长阴山对新四军的情报工作更加忌惮。他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工战线上,新四军展现出了强大的反特能力和组织纪律性。这次行动也成为了新四军反特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五、后续的反特斗争
1941年4月中旬,新四军苏皖支队根据卢敦谦提供的情报,开始在陂孝北县展开了一系列有计划的反特行动。这些行动主要针对日军特务机关在当地建立的情报网络,采取逐个突破的策略,先后破获了多起重要案件。
首先是针对日军特务机关在城南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这个联络点设在一家茶叶铺内,表面上经营茶叶生意,实际是收集情报的重要据点。4月18日,新四军特工队伍装扮成普通商人,成功打入这个联络点。通过两天的秘密观察,他们掌握了据点的日常运作规律,并在4月20日深夜实施了突袭行动,当场抓获了3名重要特务。
其次是对日军警备队下属的情报科进行渗透。新四军派出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地下工作者,通过伪装成投靠日军的"反共分子",成功打入了情报科内部。这两名工作者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包括日军对新四军的布防计划和下一步军事部署。
5月初,一个更大规模的反特行动在县城展开。新四军根据掌握的情报,同时对日军特务机关的5个秘密据点发动突袭。这次行动共出动了60多名特工队员,分成5个小组同时行动。行动中缴获了大量情报文件,破获了日军布置在新四军根据地周边的特务网络。
这些成功的反特行动,迫使日军不得不调整了在陂孝北县的特务工作方式。原本分散在城区各处的特务据点被撤销,改为集中在警备队总部办公。这种改变虽然增加了特务工作的安全性,但也大大降低了其活动能力和情报收集效率。
6月中旬,新四军又破获了一起重大的渗透案件。一名代号"青松"的日军特务企图打入新四军的后勤系统。这名特务伪装成一个逃荒的农民,试图通过投靠新四军的方式获取军事情报。然而,他的身份很快就被新四军的反特人员识破。在审讯中,这名特务交代了日军正在策划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情报。
到1941年下半年,新四军在陂孝北县的反特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军特务机关在当地的情报网络基本瘫痪,大量潜伏的特务人员被抓获或暴露。这不仅保障了新四军在当地的军事行动安全,也为后续的军事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系列反特斗争的胜利,迫使日军警备队长阴山不得不向上级承认,在陂孝北县的特务工作已经难以开展。日军不得不改变策略,将重点转向军事进攻,放弃了以情报渗透为主的特务活动。这标志着新四军在这场隐蔽战线的较量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此,陂孝北县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