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圜钱铭武安 极罕珍式殊难得
圜钱,乃为战国中晚期先后铸于周王畿、魏、秦、赵等地的圆形圆孔钱,其铸相制式面背无廓,穿口正面大于背面,形制大小、面值不等,面文各不相同,主铸材质青铜。关于圜钱,在之前的若干泉谱录载之中,大约有十余种,面文不一,有珍有普,其中有东周、西周以及共屯赤金三种圜钱曾被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古代尤其是高古时代,其时铸制的钱品,由于时间久远,匿藏无定处,发现具有渐进性,以至于我们到今天仍然难以穷尽。换言之,就圜钱而言,根据愚之收藏实践来看,新老泉谱以及人们所见之品,远远不止十余种,事实上还有不少虽早有出土现世,然却由于各种原因而被秘藏,乃至于百十年来也未曾公开披露出来。
同时,我们还知道,圜钱与布币的铸期基本上处于一个时代,有的铸期与布币是叠加在一起的。因此,正如我在前多篇关于圜钱的文章中所说一样,布币上的一些文字,出现在同期铸地相同的圜钱上,就成为成为事实。
譬如,在战国中晚期所铸之尖足布中,就有以“武安”为铭文者。果不其然,再检点愚之收藏,曾有幸于早年猎获以“武安”为铭文的圜钱,迄今为止,该铭文的圜钱从未见公开披露,而检索诸泉谱,也不见其踪影。
尽管如此,经过实物实证,三相一材皆难以否定其真实性。时至今日,到了让其公开亮相于世的时候了。是故,特将其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其相,首发于此公展鉴赏,以证其实,以飨泉界泉好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武安”二字,篆书书体,右左横读,光背。其字书写中规中矩,笔划纤细,结构合规,乃与战国中晚期尖足布上的“武平”铭文字体形态以及风格一样,古朴自然,无异无邪。藉此,品文识书,无需再表,从其铭文及其书相察之,本品出自其时官炉当为无疑,其门得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武安”尖足布,铸者为赵国,铸期也在战国中晚期。而圜钱也铸于战国中晚期,时间上与上述布币是叠加的。因此,在圜钱这一制式出现后,时相同铸者仍然采用布币上的铭文(记地)为圜钱铭文,则顺理成章,丝毫不奇怪。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其铸制可谓规整有加,圆形圆孔,无廓平背,其中,面孔斜入大于背孔,乃为到代圜钱制式之典型特征。其直径约为48.67毫米,重约23.15克,铸体肉厚敦实,地章平整,穿轮干干净净。文字笔划纤细,深竣清晰,鼓凸彰显自然有度,毫无做作之态。藉此,观铸识体,无需再表,本品之铸相显示,其时官炉优品,铸相优良,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其呈现为半生半熟坑之锈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于陕西咸阳坑,已有近四十余年时日。可见其身锈痂裹缚,皮壳叠嶂,包浆凝重,分布自然。锈痂红斑点染绿锈,皮壳更是老而弥坚,好一派横秋老气,千年磨砺之特征鲜明,可谓一目了然。察其材质泛红,乃青铜质地确定,铜色陈旧而无比自然,无需赘述。藉此,辩锈识浆,本品锈相可谓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其门洞开,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枚“武安”特大型圜钱,三相一材,实乃一眼开门,无可置疑,乃真实到代之物,伪臆不可得之。显而易见,此铭文圜钱的发现,为圜钱的铭文再添一种,无论研究还是收藏皆意义重大,极具价值。尤其是,它将使我们能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战国圜钱的铸制情况,一改谱载圜钱铭文品种长期以来皆无大的改变与充实之情况。
俗话说,真有真相,假有假貌,无论贼伪如何制假臆造,其三相一材,皆难完全乱真,面对当今伪臆作坊胡作非为的情况,只要我们端正心态,认真细致加以辨析,其伪相必会露馅,最终是无法蒙混过关的。
原创图文,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