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
2024年4月5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图文推送,表示近期收到了将近120万份的求职简历。
这一条十分普通的招聘动态,却如晴天霹雳一般炸晕了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们,要知道中核这次招聘只覆盖10座城市14所985211高校,仅提供1723个岗位,招收8000人。
这个投招比例,将近150个人里才会有一个人被录用,“残酷”和“内卷”两个词,就这样通过数字血淋淋的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1196273份简历背后是上百万的待业人员,垒起来能有40层楼高的求职简历,却成为了企业炫耀的资本,这,真的合适吗?

中核此次招聘覆盖全国10座城市、14所顶尖高校,提供1723个核心岗位,计划招收约8000人。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1196723份简历——这意味着平均每150份简历才能争取到一个岗位,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可如此激烈的竞争,也只不过是头部央企招聘的一种常态,在这样的就业市场中,就算你是是来自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成功被招入。

而对于普通本科甚至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历就注定了连门槛都够不着,投简历的话,甚至过不了机审,直接被淘汰了。
这些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25届毕业生预计突破千万,然而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量。
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都在无形中挤压着传统就业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核收到百万简历是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真实写照。
面对如此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居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含义,反而将收到的简历当做“炫耀”的资本,真的是令人寒心。

要知道每一份简历,都不仅仅是一页A4纸,而是毕业生无数日夜精心做成的,从填写繁琐的网申表格开始。
他们需要逐一输入姓名、年龄、教育背景,再到详细的项目经历和实习证明,紧接着是长达一小时甚至更久的性格测试、职业测评,甚至还有行测题目。
这些流程耗费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心力,许多毕业生为了完善简历熬几个大夜,反复修改措辞,只为让自己的经历在HR眼中多一分吸引力。

可惜的是他们投递出去的简历往往如石沉大海,一直没有回信,对于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真是一种打击。
这些年轻人刚刚走出校园,满怀憧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冰冷,他们背负着家庭的期望——父母多年含辛茹苦的培养,只盼孩子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当百万份简历堆叠在中核的招聘系统中时,这些努力都不值得一提,因为有人可能更努力,有人可能比较幸运。

许多人对120万的简历没有概念,如果每份简历是一页A4纸,1196723份叠加起来将高达100多米,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
更令人心酸的是,许多毕业生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985、211高校的学生尚且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身心俱疲。
那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甚至连进入筛选池的资格都难以企及,就业市场的学历门槛和内卷让无数年轻人感到无能为力。

中核作为一家头部央企,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其招聘动态本应展现责任与担当,然而这则“我们收到1196723份简历”的推送,却让人一言难尽。
标题中的“收到”二字,是在炫耀企业的成就,吸引了这么多求职者如飞蛾扑火一般,而非求职者的付出。
文末甚至还配上一个表情,仿佛在得意地炫耀这么多简历,这样的图文,完全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会收到这么多的简历,他们只得意自己的吸引力那么大。

虽然企业有自己的招聘KPI,收到大量简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其品牌号召力。
然而当这些简历背后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求职者的焦虑与挣扎时,将其作为谈资公之于众,实在是太扎心了。
作为一家国企,中核的公众号推送需经过层层审核,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今就业环境的不佳才导致了收到那么多的简历,这不应成为企业炫耀的资本,更不应被包装成值得骄傲的“捷报”。

如果中核将标题改为“感谢119万应聘者信任中核”,语气是不是会显得更诚恳?
如果推送中多一些对毕业生处境的理解,而非单纯的展示自己收到了多少简历,是不是能让求职的毕业生心里舒服一些?
遗憾的是中核选择了最冷漠的表达方式,将求职者的苦难当成谈资,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毕业生,也让公众对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质疑。

作为享受国家资源的头部央企,中核稳稳站在就业市场的金字塔顶端,它本应缓解就业压力,可这则招聘动态却暴露了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就业压力,又或者是意识到了,但不想去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每年国家都在强调这一命题,而中核作为国企的重要一员,本应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一号召——例如增加岗位供给、优化招聘流程、给予求职者更多反馈。
然而它却选择了最简单的路径:用百万简历的数字为自己镀金,更令人失望的是,这种“炫耀”并非个例。

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招聘的“高关注度”视为品牌价值的体现,却鲜有企业愿意正视求职者的困境。
毕业生被当作筛选中的“耗材”,他们的努力被量化成数据,他们的焦虑被轻描淡写地忽略,这样的就业生态,像极了一个冷酷的“斗兽场”,百万毕业生为了一个职位装的头破血流。
许多网友觉得,你找不到工作就是自己能力不行,就是以前没有努力,既然如此就去找一些普通的工作,不要眼高于顶。

可哪有这么简单,这些985211毕业的学生,都是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时候的佼佼者,他们如果没有努力,就考不进顶级学府。
而这些大学生的背后,是无数的家庭,是许多父母日日夜夜含辛茹苦的培养,父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找个好工作以后不会那么苦,可如此廉价的大学生,让这些父母怎么接受呢?
家里有毕业生的才会感同身受,孩子一路奋斗辛辛苦苦毕业,还要经历大量网申,笔试,一面,二面等艰难层层筛选之路,甚至于一年下来白忙乎,成为别人的炫耀资本。

不知道为什么企业会这样的“傲慢”,一百多万数字是一百多万家庭的十多年辛苦的付出与期待。
作为央企更应该鼓励,多一些有温情的话语给他们未来的历程增添精神动力,这也应该是央企的责任担当!
参考资料:中核招聘
#中核招聘回应收到近120万份简历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 潮新闻
用户16xxx02
说的是事实,结果一堆人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