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拉回到三年前的那个夏天,高考成绩揭晓的日子,徐闻的380分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仿佛所有同事的目光都带着异样的审视。更让我痛心的,是儿子那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他耸耸肩,轻描淡写地说:“反正我也不想读书,找个工作得了。”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却无法让自家花园里的一株小苗茁壮成长。我和丈夫徐国强尝试过各种方法:严格的管教、昂贵的家教、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但徐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路下滑,从小学的优等生变成了高中的吊车尾。
面对儿子的叛逆,我们夫妻俩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一次偶然的谈话中,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逼迫他学习,不如让他先去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我联系了一位开工厂的老同学,安排徐闻去他的工厂当一名普工。丈夫一开始有些犹豫,担心儿子吃不了苦,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想法。
徐闻去了工厂,住进了六人间的员工宿舍,每天在轰鸣的机器声中重复着单调而枯燥的工作。说实话,我们都低估了他的韧性。工厂的工作又脏又累,每天起早贪黑,但他竟然坚持了下来。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四千多块钱,却也舍不得乱花,还会省下一些寄回家里。车间主任王师傅也经常夸赞他:“小徐这孩子不错,做事认真负责。”
两个月后,一个电话打破了我们生活的平静。那天,我正在备课,突然接到了徐闻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但他语气坚定地说:“妈,我想复读。”那一刻,我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内心百感交集,仿佛看到了沙漠中即将绽放的仙人掌花。我问他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回答说:“这里的工友们,有的比我大不了几岁,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我要考大学。”
这简短的几句话,却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心中所有的阴霾。我知道,我的儿子终于长大了,他开始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复读的那一年,徐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熄灯,作息规律,学习刻苦。他不再沉迷于游戏,不再和同学嬉闹,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会兴奋地跟我分享学习的点滴进步,也会认真地探讨学习中的难题。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雨露。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第二年高考,徐闻考出了592分的好成绩,这个分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录取通知书送到家的那天,我和丈夫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所有的付出和等待都化作了欣慰和喜悦。
大学三年,徐闻的转变更是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加入了创业协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小程序。他就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雄鹰,勇敢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如今,他再次给了我一个惊喜。电话里,他告诉我他想转专业,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计算机专业。他说:“妈,我想转计算机专业。这两年自学编程,我觉得这才是我想做的事。”我问他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他自信地说:“不用,我自己能搞定。就是想告诉您一声。”
挂掉电话,我望着书架上徐闻的照片,思绪万千。那个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叛逆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的蜕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孩子,而是放手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就像一位老船长,不会强迫小船按照自己的航线行驶,而是引导它找到自己的方向,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它们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和需求。有的种子需要充足的阳光,有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有的种子则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而不是揠苗助长,强求一致。徐闻的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候,看似偏离航线的“弯路”,反而可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教育,不是为了改变孩子,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或许就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课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团火焰,照亮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