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2年的冬天,北方的寒风裹挟着零星的雪花,在机械厂的大院里肆意飞舞。
我穿着母亲新给我买的喇叭裤,站在厂区文化礼堂的后台,手里攥着一份节目单,心里暗暗叫苦。
说实话,我这个做技术员的,本不该出现在这里。
可架不住张师傅的软磨硬泡,非要我来帮着张罗年终文艺汇演的后勤工作。
那时候我哪能想到,就因为这条不情不愿穿上的喇叭裤,我的人生轨迹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折。
第一章
“顾建业,把那个话筒架子搬到舞台左边去!”张师傅的声音从后台传来。
我应了一声,弯腰抱起话筒架。这条新买的喇叭裤实在太紧,膝盖都快抬不起来了。
正在这时,一个穿着红色羊毛衫的姑娘匆匆从我身边跑过。
我下意识地往旁边避让,没想到裤腿却绊住了她的脚。
“哎呀!”一声惊呼,她整个人都向前扑去。
我赶紧伸手去扶,可惜已经晚了。她手里抱着的录音机“咣当”一声摔在地上,电池盖都崩飞了。
“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忙道歉,却发现她蹲在地上,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是台里借我的录音机,里面还存着我准备的开场白……”她咬着嘴唇说。
我这才注意到她胸前别着个工作证,上面印着“市电视台实习记者”几个字。
“让我看看。”我说着蹲下身,仔细检查起那台录音机。
所幸只是外壳有些磕碰,主板没有受损。我用随身带的螺丝刀简单修理了一下,又把录音带重新装好。
“试试看能不能放。”我把录音机递给她。
她按下播放键,清亮的声音随即响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欢迎大家来到机械厂1992年年终文艺汇演晚会……”
“太好了!”她破涕为笑,“谢谢你,我叫沈雨婷。”
“顾建业。”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实在抱歉,都怪这条裤子……”
“喇叭裤挺好看的啊。”她笑着说,“就是走路要小心点。”
第二章
那天晚会结束后,我主动提出送她去公交站。
十二月的夜晚,寒风刺骨。沈雨婷裹紧了围巾,跟我并肩走在厂区的林荫小道上。
“你很会修东西嘛。”她说。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在厂里干技术员,总得懂点机械。”
“那你平时都修什么?”
“机床、电机,还有同事的收音机、手表什么的。”我顿了顿,“其实我最喜欢摄影,自己还攒了台海鸥相机。”
她眼睛一亮:“真的?我们台里就缺摄影人才!”
就这样,我们聊着摄影、聊着各自的工作,不知不觉走到了公交站。
最后一班车的车灯在夜色中由远及近。她突然问:“你明天休息吗?”
我点点头。
“那明天能不能带上相机,陪我去街心公园拍些照片?台里要做一期《冬日印象》的专题。”
我愣了一下,随即答应下来。
从那天起,我的周末就多了一份期待。有时是陪她拍节目素材,有时是一起去照相馆冲洗照片。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听她说话时的神采飞扬,越来越留恋她嘴角扬起的微笑。
可每当想到自己只是个普通的技术员,而她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我又不禁犹豫起来。
第三章
1993年春节前,厂里开始传出改制的消息。
“建业,你得想想后路了。”张师傅找到我,“听说电视台在招技术人员,你要不要去试试?”
我心里一动。这些日子,我没少帮沈雨婷修理摄像器材,对电视台的设备也算熟悉。
可就在我准备投简历时,沈雨婷却带来一个消息:她通过了央视的选拔,马上要去北京实习。
“建业,我……”她欲言又止。
我强装笑容:“恭喜你啊,这是好事。”
她低着头:“可是我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离开你……”
我心里一颤,但还是说:“去吧,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
那天晚上,我独自去了照相馆,把这些日子拍的照片一张张翻出来。相片里,有她在街心公园采访老人,有她在晨曦中打开话筒,有她对着镜头露出明媚的笑容……
我突然明白,爱一个人,就要支持她追逐梦想。
第四章
沈雨婷去北京前,我送了她一盒自己精心录制的磁带。
“这是什么?”她好奇地问。
“我们这些日子一起采访的素材,还有一些街心公园的环境音。”我说,“你在北京想家的时候,可以听听。”
她的眼圈红了:“建业,等我回来。”
我点点头:“我会努力的,等你回来,我一定要成为配得上你的人。”
沈雨婷走后,我开始自学电视台的技术课程。每天下班后,就去图书馆看专业书籍。周末则到电视台帮忙,积累实战经验。
半年后,我顺利通过了电视台的应聘。而此时,机械厂的改制也已经开始,我适时地办理了调动手续。
1994年春节,沈雨婷回来了。她在街心公园找到正在做节前特别报道的我。
看到我胸前的电视台工作证,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傻瓜,你都不知道我有多想你。”
她说着,从包里掏出一叠报纸,“你寄给我的照片,我都投稿到了《北京晚报》,他们说你的摄影视角很独特。”
我把她紧紧搂在怀里:“欢迎回家。”
远处的喇叭里正放着欢快的春节音乐,我忽然想起那条当初让我万分懊恼的喇叭裤。
如果不是它,我可能永远不会遇见这个改变我一生的姑娘。
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看似意外的相遇,其实早已注定。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理性阅读,勿与现实关联!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