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见方屯兵10万的韩国宜阳,兵多粮足,为何还是被秦国攻克了?

楚风文史 2023-11-16 08:23:21
前言

我们是否往往高估历史的必然性,而忽略了背后无数意外的可能?历史并非机械的线性演进,而是人与人之间无数关系的牵绊与碰撞。一个小小的决定或偶然,都可能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场常被误解的战役——秦武王时期,秦军攻打宜阳的战争,看看历史背后隐藏了怎样令人震惊的内幕。

一场显而易见的失败?

公元前356年,秦武王即位。这个嗜好力与武力的年轻国君,志在扩张国土,雄心勃勃。韩国重镇宜阳便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处在要冲的军事要塞,拿下宜阳,就可以直接威胁中原诸侯。

然而,这绝非易事。宜阳的防御工事完善,储备充足,易守难攻,曾被誉为“八面金城”。试问以秦军之众,如何能破?

此时,中原各国君主们都在观望:秦国这次注定要失利。宜阳的防御太过坚固,秦兵又缺乏攻城的技巧。即使秦王倾国之力,也未必能拿下宜阳。就连周天子也乐观地预言:秦军此战必定失败。

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出人意料。我们是否忽视了秦王的决心和大臣的智谋?这场看似不成气候的战役,其实暗藏着无数变数。让我们来看看,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客将的试炼

秦武王十分信任一位客将——甘茂,经常询问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当甘茂得知武王要夺取宜阳时,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点头答应,志在建立自己在秦国的威望。

其实,甘茂心知肚明,攻克宜阳绝非易事。但为了回报秦王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击败韩军。更重要的是,甘茂清楚,这是一次考验。如果这场战争持续时日过长,自己就有可能遭到其他嫉妒他的大臣弹劾。那么,他在秦国拥有的一切地位都会不保。

为了确保武王对自己的信任,甘茂在出征前特意说了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述古时一个将领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跟君王立下军令状——无论战事如何,君王都不能怀疑他。武王听后对甘茂的忠心深信不疑,两人立下了同样的军令状。

果然,事情发展和甘茂预想的一样。宜阳的防御比想象中还要固若金汤,秦军竟然围攻五个月都没能攻下来。其他嫉妒甘茂的大臣立即向武王进谗言,说甘茂是奸细,故意拖延战事。这时甘茂急中生智,将那份军令状拿了出来。武王这才想起两人的约定,又重新委任了甘茂统率大军。

正如寓言故事一样,甘茂以此证明了自己对武王的忠心。而这份忠诚,也经受住了艰难时期的考验,否则甘茂就会一蹶不振。由此可见,历史并不会眷顾传统意义上的“忠义”,真正的忠诚还需要足智多谋才能彰显。

高墙内外的心理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对立。

首先是坐镇高墙内的守军。其中普通士兵并不理解战争的重大意义,他们只想活下去,尽可能减少冒险。而韩国统帅主要担忧粮草供给,只要坚持足够长时间,秦军就会自动撤退。这种心态使得守军更加依赖防御工事,不愿主动出击。

相比之下,秦军统帅甘茂身处高墙外,处境岌岌可危。他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拿下宜阳,否则自己就会被弹劾。出于毅力和热情,甘茂不断发动进攻,试图找到城池的薄弱环节。普通士兵也被他以更高的赏赐激励,积极投入战斗。

可见,相同的战场情况,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带来全然不同的结果。积极进取的一方往往会终获胜利,哪怕形势对他们不利。历史往往站在更有决心的一边,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宝贵经验。

谋士的锐意逢源

除了军中将士,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旁观者的心理状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战事初期,中原各国都预测秦必败。他们认为宜阳是个天然的堡垒,秦军不过蚍蜉撼树。然而,时间一长,形势却在悄然变化。五个月过去,宜阳仍屹立不倒,秦军也丝毫没有撤退的迹象。

这时,周天子的谋士赵累察觉到了危险。他意识到,这场看似毫无胜算的战争,秦国投入了远超常规的精力。城池不落一日,秦军就多一分取胜的可能。如果宜阳最终陷落,那么周王朝也将受到冲击。

赵累代表着谋士的敏锐头脑和对大势的洞察力。当局势变化时,他第一个觉察并提出警告。这种敏感和判断力,常常来源于见微知著,是作为谋士不可或缺的素质。多注意旁观者的心理变化,我们也可以更早读懂事态的发展。

巧取人心,锐意进取

甘茂在这场试炼中展示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决策力。面对军心涣散的窘境,他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甘茂把自己积蓄的全部家财拿出来,增加了国家发放给士兵的赏赐。于是,这支追逐利益的部队再次燃起了斗志。他们重新占领了宜阳城下,并找到了几处薄弱环节轮番进攻。

在利益的驱使下,士兵们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克服了宜阳牢不可破的外表,终于找到突破口拿下了这座坚城。这充分说明凡事成功的关键在于调动积极性,巧取人心也是攻坚战的必要手段。

而甘茂自己在这场较量中也锐意进取,不惧艰难险阻。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他甚至向武王表明只有战死沙场,才能平反冤情。这样的气概和胆识,也激励了士卒猛烈进攻,才最终战胜了形势。

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经历五个月的拉锯战,秦军终于成功攻下了宜阳。这场胜利直接改变了秦国的战略态势,对遏制东方诸侯,实现国家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这个结果是否真的“必然”呢?

假如武王听信谗言,撤换了甘茂的兵权,战事就陷入另一种进展;假如甘茂无法及时稳住军心,士气崩溃,宜阳也不会轻易沦陷。可以设想,历史可能随着一个小小的偶然,而出现全然不同的分支和结局。

但偶然终究被确定性所取代,这来源于人的选择。甘茂正确运用权谋保住兵权,激励士气;武王作出理性判断,继续信任自己的心腹。种种自觉的选择让必然战胜偶然,历史最终走上了我们熟知的轨迹。

结语

人的力量造就历史,这也许是我们可以从宜阳之战中汲取的最重要经验。每一个微小的决定,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在推动这条看似坚定的河流填满新的可能。历史永远充满未知性,但有我们在其中探索和选择。

12 阅读:5198
评论列表
  • 2023-12-09 03:15

    不知所云。所谓的一纸军令状重拾信任,简直就是开玩笑,曾经一同打天下的兄弟拿金书铁券都保不了命,区区一个客将想凭一张军令状来重拾信任,岂不可笑?

    用户11xxx16 回复:
    在司马懿之前,古人还是很讲信用的,司马懿洛水放屁后就不好说了[得瑟]
    明明是只猫 回复:
    春秋战国还讲究礼仪道德的,后面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后,就难说了
  • 2023-12-05 16:35

    韩军战力就是渣,秦是虎狼之师[得瑟][得瑟]。

    雾羽 回复:
    秦国是在拿下韩国的宜阳之后,武器装备才居于六国之上的;宜阳在韩国手里的时候,韩国的武器装备最好;除此之外,韩国的精锐新军在韩昭侯时期被魏国给消耗尽了。
  • 2023-12-21 16:51

    拔宜阳,通三川,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得瑟]

    江湖百晓生 回复: 用户17xxx21
    四年
    用户17xxx21 回复:
    你说的是秦武王,才当了三年,自己就把自己砸死了
  • 2023-12-23 22:52

    推土过去,直接修一个大斜坡上城墙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