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冈村的观摩团应该警惕性很高,怎么会轻易中“李云龙”伏击呢?
图一,鬼子的观摩团肯定不能这样大摇大摆
对照图二,李云龙伏击的地方是一条浅沟,500米长,是个伏击的好地方。那鬼子同样也知道韩略村是个好伏击的地方,他们也怕伏击,特别是战地观摩团,主要是军官仅有少数护送兵力,战斗力是不强,应该警惕性很高,防卫级别很高才对,怎能轻易中埋伏呢?
图二,韩略村伏击点,两边山不高
战场变化不大
可结果偏偏就是王近山伏击成功了,打出经典的战斗。
那么鬼子的问题出在冈村宁次的囚笼政策,有点像现在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的办法,把根据地围起来,然后向心扫荡。冈村宁次到任时,紧急从南线战场和关东军中抽调了多个精锐师团增援华北,1年时间内竟然又新修了7700余碉堡。八路军千辛万苦发展壮大的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削弱,到1942年夏,已经仅剩6座县城。王近山护送干部和家属去延安,经过韩略村。韩略村处在日军的控制区,是后方的安全区,因此警惕性和防卫有放松的地方。
日军封锁线
冈村宁次确实在华北地区扫荡取得了很大成果,八路军从四十万减少为三十万,大量地方政权被摧毁,这次观摩团就是看效果的,因此警惕性不高,防卫放松也是正常的,冈村在日军肯定宣传过囚笼政策的成果,因此日军所谓的后方防备肯定会不严,这是冈村的因果轮回,为观摩团覆灭埋下伏笔。
韩略村就在炮楼五百米处,日军正常思维认为八路军不敢也不会轻易在炮楼附近活动,所以侦察兵没有到公路边上的玉米地里侦察也符合常理,毕竟天天有车队来往,都没有敌情。
李云龙这样埋伏是打不了伏击战的
群众路线也是王近山成功的关键,16团通过附近村子时,群众烧水、放哨、下门板,为八路军保密,部队进入伏击阵地后,封锁公路防止便衣进入。万一敌人发现一点风吹草动,伏击肯定不成功。
部队的经验、纪律严明也是成功的关键,包括不能在路上留下痕迹,不能破坏公路两边的植物,不能移动收割后地里的垛子。
反正王近山凭着良好的战场观察能力,觉得能打好这一仗,这是善谋、敢断的能力,和平时期是不可以想象的。因为没有领导会让你冒险,下级也不会跟着你冒险,即使在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但是在不冒险的地方,却没有好仗打,坐等敌人困死,这就战场,所有人的规规矩矩怕风险是无法指挥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