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酒应该算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饮料,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概有5亿饮酒消费者,其中男性每年平均喝掉11升酒,女性每年平均喝掉3升酒,烈性白酒和啤酒是人们的主要选择。
酒在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在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份研究显示,2020年, 全球估计有74.1万个新发癌症病例,约41%可归因于饮酒。在这些因饮酒患癌的病例中,食管癌的新增病例数达到了 18.97 万例,肝癌新增 15.47 万例 ,女性乳腺癌9.8万例。不止如此,饮酒会增加口腔、咽部、喉部、食道、结直肠、肝和女性乳腺等七个部位的癌症风险。[1]

中国人喝酒致癌风险更大!
一杯酒下肚之后,酒精会在肝脏进行代谢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很强的毒性,能直接对细胞的DNA结构造成破坏。不仅如此,乙醛还会妨碍DNA的合成与修复,让DNA长期处于受损状态。

如果一个人喝完酒后能够将体内产生的乙醛快速代谢掉还好,但是研究发现,28%~45%的东亚人(包括中国人)群是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饮酒后产生的乙醛代谢缓慢,在体内蓄积,于是就给了乙醛这种致癌物开后门的机会,因此中国被列入喝酒致癌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1]

如何知道自己的酒精代谢能力好坏?
首先看喝酒后是否容易脸红,表现出喝酒容易脸红的人,通常和ALDH2基因突变有关,这种基因型的人乙醛脱氢酶活性极低,酒精代谢能力非常弱,饮酒后毛细血管扩张,出现乙醛堆积,就会有脸红症状,还常伴有头痛、恶心。

还有些人少量饮酒就会感到不适,醉酒反应强烈且恢复慢,这也是酒精代谢能力弱的表现。

少喝点是不是就可以了?
2018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显示,饮酒是没有安全值的,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3]。
▶ 即使在轻度至中度饮酒者(每天最多两杯)中,癌症风险(包括口腔癌、乳腺癌、结肠癌)也明显增加[2]。
▶ 每天每增加20克酒精(约两杯酒),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5%相关[4]。
▶ 每日即便饮一小杯酒精含量约10g的各种酒,即使是啤酒,也会增加绝经期前女性5%的乳腺癌风险,和9%的绝经期后女性罹患风险[5],乳腺癌直接与酒精的消耗量成正比。

除此之外,酒精本身还会导致性激素失调,进一步导致乳腺癌。同时,它还能成为其他致癌物的“溶剂”,如酒精会增加吸烟人群中头颈部癌症发生的风险,因为它会增加烟草中致癌物质的吸收。[2]
当酒喝进去之后,只要10分钟就能到达大脑;15分钟50%的就酒精会被吸收;30分钟后身体就会吸收60%到90%;直至2到3个小时后,身体把酒精全部吸收完毕。
但是如果想将这些酒精完全代谢掉则需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

少喝酒,免疫系统最喜欢
少喝酒,酒精的代谢产物(如乙醛)减少,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氧化应激反应减弱,免疫细胞功能会得到逐渐恢复,饮酒对免疫系统产生的抑制作用也会逐渐解除。
研究表明,戒酒可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提升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对病毒、细菌的清除能力。
此外,没有了酒精对黏膜屏障(如呼吸道和肠道黏膜)的削弱,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得以修复,同时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效率提高,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加快疾病恢复速度。

因此,为了更好的拥有健康的体魄,少喝酒是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对于自身本就对于酒精代谢较差的人群,“滴酒不沾”更好。
如果觉得有帮助,也请转发与家人分享~
参考来源:
[1]Harriet Rumgay, Kevin Shield et al. Global burden of cancer in 2020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consumptio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Oncol.2021 July.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1)00279-5
[2]Atharva Rohatgi, Cheng-I Liao, Michelle Ann Caesar, Caitlin Ruth Johnson, Joshua Elbridge Chan, Daniel Stuart Kapp, John K Chan.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lcohol-related cancers in you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is most at risk?
[3]Risk thresholds for alcohol consumption: combin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participant data for 599912 current drinkers in 83 prospective studies,The Lancet,14 April,2018
[4]Papier K, Bradbury KE, Balkwill A, et al. Diet-wide analyses for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prospective study of 12,251 incident cases among 542,778 women in the UK. Nat Commun. 2025;16(1):375. Published 2025 Jan 8. doi:10.1038/s41467-024-55219-5
[5]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WCRF)报告
张明徽,乐和新医创始人
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2002年发现vNKT细胞至今,张明徽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走过了20余年的研究历程,积累了700余例实体肿瘤的治疗经验,涉及几乎所有常见实体肿瘤,研究结果充分证明vNKT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价值。

适用于病理恶性程度较高或存在复发风险的术后患者;经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肿瘤已基本控制但仍未达到治愈的患者;持续存在较高致癌因素的患者;放疗、化疗不耐受的患者。这些患者如果在传统抗肿瘤治疗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后续治疗,复发、转移或再发肿瘤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vNKT细胞治疗是理想的后续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