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考生,落榜后不服气写了一首牢骚诗,结果成了千古绝唱

风华流水年 2024-12-20 16:13: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柳永,一位落榜的考生,因为一首牢骚诗,成了千古绝唱的作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对命运的不满,也注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落榜生、词人、官场边缘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反叛。究竟是什么让他的词作历经千年仍然传颂?

柳永的早年与科举之路

柳永,一生活在宋朝。文人如云,科举是每一个读书人通往仕途、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早年并没有顺利走上这条道路。才学出众,却屡屡失败,甚至被命运狠狠捉弄了一番。

柳永出生在湖南常德,家庭并不显赫,但家庭背景也没有让他缺少书香。虽然家境平常,但自幼聪明,早早展现了非凡的文学才华。

小时候的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从不马虎,尤其是对诗词和音律有着极高的天赋。词曲天分,常常能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看好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未来定能成大器。

但在宋朝,文人的成败往往都由一纸考试决定。柳永心里清楚,想要改变命运,只有通过科举。

那时,科举制度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成功便是荣耀,失败则意味着要接受现实的打击。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柳永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期待,走进了考场。心跳加速,手心微微出汗,深知这一次,自己的未来可能会因此而改变。

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落榜。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时无法接受。 失败、挫折、打击,这些情绪像洪水一样,迅速席卷了他的内心。

第一次落榜的打击并没有让柳永放弃,决定继续奋斗。这是很多年轻文人的常态,毕竟在那个时代,科举是改变阶层的唯一途径。

可是,命运似乎并不青睐他,第二次参加科举的结果仍然是失败。

柳永感到一种无力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次的落榜,心头的怒火愈加高涨。失败的阴影一度笼罩着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柳永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落,更是对那个时代制度的深深不满。

通过这两次的失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只凭借科举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显然太过于狭隘。

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虽然挫败感一直困扰,但从失败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举这条路,可能并不是唯一能够证明自己才华的方式。

他开始思考,自己也许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获得自己应得的认可。这一切的转变,正是从他落榜后写下那首“牢骚诗”开始的。

落榜后的愤懑与《鹤冲天》词作的创作

经历了两次科举落榜后,他的心情愈加沉重。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似乎在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渺茫。

他开始愤懑于这种充满不公平的体制,但又不甘心就此被命运打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于是,在愤怒和无奈中,创作出了那首名震千古的词——《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首词,并不是为了表达对科举的敬仰,而是充满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体制的讽刺。

在他笔下,黄金榜象征着所有科举中进士的荣耀,但他却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偶失龙头望”的深深惋惜。

这句词的意思十分明确:即使自己满腹才学,也无法获得金榜上的荣耀。他已经不再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金榜上,字句中充满了对权贵和体制的不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层层叠叠,都是浮云。”

通过这两句,把自己对科举的不满,暴露无遗。“黄金榜上”指的就是科举的荣誉榜,“偶失龙头望”则表达了自己虽然有才学,却未能登上榜首。

“层层叠叠,都是浮云”,将科举之上的荣誉和虚伪一一揭穿,认为这些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一首词,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深意。通过这样的表达,巧妙地将自己对名利的鄙视与对命运的不甘展现得淋漓尽致。

科举的“金榜”早已失去了意义,他永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既批判了科举的现实,也揭示了那些科举上榜者背后虚伪的荣誉。

愤懑、反叛、自嘲,这些情感在柳永的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首词中,不仅仅是在吐露自己的不满,他甚至有些“讽刺”自己。

通过这首词,彻底摆脱了曾经“为了科举拼搏”的束缚,开始走向了自己独立的文学道路。

虽然这首词一度没有引起广泛的认同,但它无疑是柳永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从这一刻起,不再单纯地依赖科举这个“权力游戏”,而是以文字为武器,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

尽管这首词没有直接让他获得仕途上的成功,但打开了另一条道路——词作创作。

词作引发的波澜与柳永的命运改变

《鹤冲天》在流传过程中,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反响。尤其是在宫廷中的某些文人和皇帝眼中,这首词不只是一个“个体情感”的抒发,甚至被看作一种挑战。

柳永的狂放与直接,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温文尔雅的文风,也让他在宋代文人的圈子中,既受到争议,也获得了新的关注。

最初的成功并没有使他高兴。虽然个人的情感得到了表达,但这种反叛情绪却与科举制度彻底断裂。

而更让他不愿接受的是,词作成为了官场中评议的焦点,这对他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

最终,宋朝皇帝得知柳永的《鹤冲天》后,批示“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句话实际上意味着柳永不再适合继续参加科举,应该转向文学创作。

虽然这看似是一种责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打开了一扇新门。皇帝的批示使他彻底放弃了科举的道路,转而投身到词坛中。

开始受命于宫廷,为朝廷创作一些符合宫廷口味的词曲,成了宫廷官方的“奉旨填词”作者。

这一转变,虽然表面上看是“屈服”于体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词风开始从个体的不满,逐渐转化为对大众文化和宫廷艺术的服务。

他开始创作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词作,特别是与“花街柳巷”有关的歌曲,逐渐为民众所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柳永的词作逐渐被后人所传颂,并且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作品不仅限于宫廷词作,还包括了大量的民间歌曲,甚至影响了整个词坛的风格。

柔美中带着一丝刚毅,深情中又夹杂着一种愤懑情绪,展现了他复杂的个性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凡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这句名言,显示了柳永词作的影响之深远。虽然个性颇为鲜明,但他的作品却成为了广大百姓心中最为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使他成为了宋代词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柳永的晚年并不顺利。生活贫困潦倒,一生未曾得到真正的权贵认可,且常年漂泊在外。尽管如此,词作仍然留给了后人无尽的回味。

他不仅通过《鹤冲天》展现了一个落榜生的愤怒与自嘲,也通过自己一生的创作,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命运或许不可逆转,但人可以用文学来超越一切。

0 阅读:11

风华流水年

简介:风华流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