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约轰炸中牺牲的许杏虎,村子改名杏虎村,父母享干部待遇

俊博恩 2024-09-26 14:48:44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自建立以来,坐落于首都的大使馆便肩负重任——它不仅代表了国家事务、国家利益,职责范围遍布该国所有地区、是该国在建交国最高的外交机构,还具有促进双方外交关系、推动各领域发展、维护本国公民权益等诸多事务。

因此,秉着国际和平与友好外交的原则,各国的大使馆区域都是“和平区域”,丝毫不受战争侵袭。

然而,1995年5月7日夜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竟然遭到无故炸毁!

这件事情一度使得我国上下群情激愤,声讨美国要个“合理的说法”。

要知道,当时在南斯拉夫的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挑起、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情况下,悍然对南联盟发起的军事打击。

至于为何如此“肆意妄为”,视联合国安理会于无物。

有相关信息表述,似乎是因为“排除异己”。

在1941年至1991年的冷战时期以前,南斯拉夫曾经一度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拉拢的对象。

而其原因也是十分简单——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地缘政治矛盾争执不下,而时任南斯拉夫领导人的“铁托”与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关系不和。

见此良机,美国大喜过望。

那时候,对于美国来说,东欧无异于是对抗苏联的“一线阵地”,如果能够拉拢南斯拉夫,其必将成为美国的“左膀右臂”。

缘此,美国立刻向南斯拉夫提供大量经济帮助,诸多西方国家也在美国的带领下为其打开贸易之路。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时,苏联颓势渐显、大势已去,用一副残喘的模样苦苦支撑着。

此时,南斯拉夫对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说,已经不再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时候,他们注意到了一个巨大问题——南斯拉夫正逐渐觉醒着“红色血脉”。

为了阻止南斯拉夫意识觉醒、并抢夺地中海要道的控制权,美国随即暗中对南斯拉夫下手,挑起了该国上世纪90年代时的“民族内战”,导致南斯拉夫逐渐解体。

尽管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结局,美国依旧不愿停手,将目光转向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企图在当地进一步扩大霸权。

于是,他们打着“避免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无差别轰炸。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炸毁,三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

许杏虎便是其中之一。

一、报效祖国

1968年,许杏虎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中。

他的父母家族世代务农、大字不识。

个人优点便是为人老实本分、踏实,一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由于这样田间劳动带来的收入受到天气、自然等多方面影响,因此,许杏虎的家庭状况虽然幸福,却也过得十分艰难。

好在,许杏虎的父母深知一个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

因此,他们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许杏虎最好的生活条件,也严格要求许杏虎趁着来之不易的安定机会,好好读书学习。

毕竟,他们深知自己一介贫民百姓,无法抵挡局势侵袭。

在许杏虎父母一生的旅程中,我国局势动荡,我党仍然处于艰苦的革命奋斗中。

身处于兵荒马乱的时代里,活着和成为更有用的人,他们不得不选择前者。

所以,延续家族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并非他们所愿,而是形势所迫。

这也成为了夫妻两人心中永远的遗憾。

为了不让许杏虎重蹈覆辙、也为了让儿子能代替他们走出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两人自其幼时其便为他灌输学习的重要性,也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好读书、报效祖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种子。

在父母的教育下,许杏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祖国安定,人民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百姓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不过,那时的他年纪尚幼,心中尚未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他脑中,一切的教导都变成了极为浅显的含义——只要读书,生活就会更好。

但这样的信念已然足够。

于是,在这样的的信念驱使下,许杏虎从小便爆发出惊人的学习毅力。

在日复一日的挑灯夜战中,他的学习天赋也逐渐显现。

这对于一个一心求学的人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一句至理名言。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心智逐渐成熟,许杏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也开始帮忙分担家中事务,力求减轻父母的各项压力。

对于儿子的懂事与上进,许杏虎的父母虽然十分欣慰,但也总是担心着分心家事是否会影响到他的学业,便屡次让他不要插手其他事物、专心读书。

可许杏虎的天赋远比他们想象的优秀数倍。

在学校里,他不仅名列前茅,还多次斩获各项比赛桂冠,深受老师青睐。

1986年,许杏虎结束了在丹阳高中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优秀的个人能力迎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得知此事,许杏虎的父母激动万分——自己的儿子即将走出大山,走向外面广阔的天地了。

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怀揣着效力祖国的伟大梦想,许杏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程。

在选择专业时,他没有跟随当时最为火爆的英语专业,而是选择了塞尔维亚语。

这种小众的选择让无数看好他的人感到惊诧不已,纷纷认为他是为了在大学期间“享受生活”,才做下这种荒唐决定。

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他想要在这样冷门的领域里成为祖国的中坚力量,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1990年,许杏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国际社,成为了一名编辑。

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携手一生的女人朱颖。

两人在朝夕相处之中感情逐渐深厚,于1998年步入婚姻殿堂。

只可惜新婚不久,他们便因工作调动前往了南斯拉夫,并在那里遭遇了人生变故。

二、以身殉国

1998年7月,许杏虎与朱颖经过舟车劳顿,踏上了南斯拉夫的土地。

虽然已经在出发前夕得知了当地状况不容乐观,可直到真正亲眼目睹这片土地的场景,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南斯拉夫早已千疮百孔。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武装打击,就已经降临在了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在那个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以及空中作战能力极为超前,使得南斯拉夫毫无还手之力,百姓群众只能四散逃窜。

看着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南斯拉夫,以及惶恐不已、哀嚎痛哭的人民,许杏虎夫妇痛心不已,当即决定要将美国的暴行公之于众。

为了更好的了解到前线情报,他们每天徘徊在冲突频发的地带,切身游走在战争的边缘,记录着战地血肉模糊、死伤惨重的真相。

在他们的报道中,美国的霸权主义与穷凶极恶一览无余,使得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不已。

或许,正是这样揭实事求是、露罪恶的行为最终让他们遭到美国报复。

1999年5月8日,随着一声巨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建筑瞬间崩塌。

当时,使馆中的众人早已休息。

尽管在爆炸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便组织撤退。

可是,许杏虎夫妇及《新华通讯社》记者邵云环仍然不幸离世。

面对这样悲痛的结局,我国在声讨美国暴行的同时,也为许杏虎等人举办了追悼、纪念活动。

此时,大家纷纷心系着许杏虎年迈的父母,忧愁着他们是否能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事实证明,这对于老两口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随着与儿子失去联络的时间越来越长,许杏虎的父母内心越发忧虑,随即四处打听儿子的近况。

在得知许杏虎已然不幸身陨以后,他们的反应极其剧烈,刹那间便昏厥了过去。

后来,许杏虎的遗体回国后,中宣部、人事部为其授予了“人民的好记者”称号,南联盟也在1999年12月为其授予了“南斯拉夫之星”勋章。

在许杏虎回家的陆上,无数人民手捧鲜花、夹道相迎,高呼着欢迎英雄回家的口号,现场氛围十分沉痛哀伤。

当许杏虎回到村子、被妥善安置以后,经过村民们协商,这座村子自此更名为“杏虎村”,以此缅怀革命烈士许杏虎这位国家英雄。

至于他年事已高的父母,国家则为其安排了退休干部待遇,保证两人余生生活有所依靠。

如今,在杏虎村的村口,仍然伫立着村民们当年立下的石碑。

上面清晰记载了许杏虎因为北约无耻行径、恶意袭击而不幸丧失生命。

这份惨痛的历史,村民们不会遗忘、人民们不会遗忘、中国更不会遗忘。

0 阅读:1
俊博恩

俊博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