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非常喜欢吃方便面,家长不在的时候,小编就自己偷摸去小卖部买泡面。
等热气腾腾的泡面快煮好的时候,就拿出蔬菜包,“嘶啦”一声,脱水的蔬菜粒和热辣鲜香的面条相拥,顷刻间就撞击出一股独特的葱香味,那是独属于脱水蔬菜的滋味。
这种味道曾经让阿赛一度痴迷,居然想要自己做出一模一样的味道,现在想想,那时候简直太天真了,从来没有想到一直被视作垃圾食品的方便面会和拥有高科技背景的航天食品扯上关系。
脱水蔬菜包的出现,预示着航天技术将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脱水蔬菜包采用的是为航天食品研发的“冷冻脱水蔬菜技术”,这样既能保证食物重量不超标,又能让航天员补充营养。
当年在“阿波罗”航空计划中,美国航空航天局为了能让航天员们吃到蔬菜补充维生素,发明了“冷冻脱水蔬菜技术”。
这项技术能够让蔬菜在脱去水分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蔬菜里面的叶绿素和维生素,而且能让其重量减少20%。
1958年,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在日本诞生,由一位名叫安藤百福的人发明。
此时蔬菜包还没有出现在泡面中,之后,为了让寡淡的面条看起来色香味俱全,才将蔬菜包放到方便面里。
微波炉应运而生
除了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微波炉也是依着航天技术应运而生。
1939年,美国雷达工程师珀西·斯本塞从海军退役后,来到美国潜艇信号公司,从事电子设备制造工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珀西·斯本塞接触到了大量电器,后来他又辞职去了专门制作电子管的公司。
在一次进行雷达实验时,珀西·斯本塞发现食物可以被微波加热。受珀西·斯本塞的影响,他的领导决定将这一项目应用于烹饪领域。
最早上市的微波炉大约有6英尺高(约1.8米),重达750磅(约合340千克),使用完毕后得用冷水冷却。
在此后的岁月里,技术人员不断对微波炉进行改造,其体积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日常化。
2021年,国民家电品牌格兰仕研发出一款太空专用的微波炉,自此,空间站复杂的烹饪变得简单易懂,当年美国为航天员定制的太空厨房,煮熟洋葱需要4个小时。
太空微波炉让烹饪时长由过去的几个小时缩短到7分钟,短时间内便可完成三名航天员的饭菜。
此后,格兰仕以航天微波炉的成功研发为基础,将航天微波炉的技术普及到了大众日常生活中。
从航天专用技术到科技造福千家万户,微波炉的研发让我们和几万里之外的太空联系越来越紧密,距离越来越近。
太空能量餐“下凡”,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我国的航天科技一直以来都是跑步前进的,如今它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覆盖到每个人。
既然说到了航天技术,不得不提一下“航天大国”这个概念。
目前世界范围内,能被称为航天大国的国家或实体有6个,分别是;中国、俄罗斯、美国、欧空局、日本、印度。
其中全面建成航天大国的只有中俄美三国。
这些国家都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任务,欧空局和日本虽然可以说是航天大国,但是能力不够全面,不具备独立开展载人任务的能力。
2017年1月25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指出,航天员太空食品的精准营养食品将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推广。
换句话说,航天员吃的东西将不再神秘,它日后大概率会走上我们的餐桌。
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意味着航天员太空食品将会被市场化、平民化推广。
得力于太空高科技背景支持下的能量餐,是全球最前沿、最尖端、科技含量百分百的食品。
这些能量餐是由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重点实验室研发,实验室主要针对载人航天的特点和工程限制条件,开展太空环境下人体营养代谢研究、航天食品工程技术研究、航天食品安全技术研究等。
这里的研究人员经过40多年的研究将营养学、肠道微生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包装工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交叉融合形成了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科。
基于此背景,航天员能量餐原料采用美国进口的80%含量的乳清蛋白,因为美国早在1990年就采用离子交换法从乳清中分离乳清蛋白,在这方面,美国拥有先进的分离技术。
此外,航天员能量餐0添加代可可脂,纯可可脂含量大于6.9%,连食品制造离不开的防腐剂也是0添加,百分百避免了硫类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早餐市场也在迅速发展,早餐食品也在从传统的包子油条向西式早餐、营养早餐、方便早餐发展,而且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有更多的方便早餐进入人们的生活。
但是由于我国早餐市场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微小,所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不免让人担忧,会不会吃到不干净的食物?所以一些油炸的早餐免不了会被嫌弃。
这样一来很多上班族由于早晨时间紧急,可能会首选可携带的早餐,比如能量棒,全麦面包等食物。
这样的现状将使得能量餐也成为很多人的早餐首选,毕竟干净卫生,营养美味的食品很难让人不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