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全力“建成支点”的战略进程中,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浪潮正重塑区域经济格局。荆州市顺势而为,推出《荆州市大规模推进返乡创业工作方案》,以8条有力举措,为返乡创业搭建广阔舞台,这一政策不仅是荆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内陆城市探索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

政策温度与制度硬度:构建返乡创业“金字塔式”支撑体系
荆州此次政策设计呈现出精妙的“金字塔式”支撑体系,全方位覆盖返乡创业的各个环节。从资金扶持来看,30万 - 5000万的梯度贷款额度,从个人创业到小微企业,再到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为不同规模的创业主体提供了精准支持。例如,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最高可享30万元贴息贷款,小微企业则能获得最高500万元贴息贷款以及最高5000万元的中国银行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甚至将小微企业主个人授信提升至1000万元,突破了传统贷款主体限制,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
在平台建设上,认定市级返乡创业园区、街巷5个以上,并依据入驻规模和辐射带动效果给予10 - 20万元资金扶持,为创业者提供了坚实的物理载体。人才服务方面同样全面,不仅将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全部纳入培训范围,统筹实施3000人次以上的培训,还畅通了返乡创业企业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让返乡创业人员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依据,打破了学历壁垒,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上升通道。
中国社科院《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蓝皮书指出,合理的政策支撑体系是返乡创业成功的关键。荆州这一政策体系目标明确,争取2025年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达到荆州籍省外务工人员的2%,这一量化指标是在全国劳务输出大市背景下的精准测算,为政策实施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他乡与故乡的价值重构:开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范式
荆州的返乡创业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启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范式。在产业反哺机制上,通过对市级劳务品牌领军企业的培育和奖补,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以监利面点师、洪湖渔家乐等为例,这些传统业态在返乡创业的浪潮下,借助政策支持实现升级,将地方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
资源逆向配置是政策的又一亮点。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返乡创业生产经营,解决了乡村创业长期面临的用地困局;旧宅基地腾退再利用,激活了存量土地资源,让闲置资产重新焕发生机。将乡村手工艺人纳入培训体系,探索非遗技艺商业化路径,实现了文化重构价值。传统手工艺不仅得以传承,还通过创业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中西部城市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荆州凭借自身优势,走出了差异化破局之路。与沿海地区的“抢人大战”不同,荆州将重点放在激活300万荆州籍在外务工人员上。通过驻外推介服务站和创业训练营,将劳务输出地转变为人才输入地,实现身份转换。返乡创业人才专项职称通道的建立,解决了返乡人员的职业发展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内陆城市招商逻辑的范式转换
在双循环格局下,荆州政策为县域经济激活提供了密码。随着沿海产业转移,荆州把握契机,推动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返乡创业的耦合。中国银行专项贷款政策与地方财政贴息协同发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假设某返乡电商企业,利用8万元扶持资金和5000万授信,整合本地农产品资源,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将荆州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荆州市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的转变,是招商逻辑的重大范式转换。将务工人员转化为创业主体,成本收益比更高。以石首建筑工、公安锅盔等特色劳务品牌替代传统资源优势,重构比较优势。政策期限(2025年)后的持续发展路径也已开始规划,通过培育内生型企业家群体,为荆州经济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荆州市的返乡创业政策,是在政策创新、经济激活、人才争夺和招商逻辑转换等多方面的大胆探索。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将为荆州带来经济的腾飞,更有望为内陆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本,助力湖北省“建成支点”战略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