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阳台上,我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手里握着孙女递过来的手机,屏幕上是一张她画的小画。稚嫩的笔触,画的是一家三口,旁边写着:“爷爷,你快回老家吧。”
一瞬间,胸口仿佛被什么堵住了,呼吸都变得艰难。
“怎么了?怎么突然要我回去?”我低下头,声音尽量平稳。
她低着头,小手不停搓着衣角,眼睛不敢看我:“爸爸骂人,妈妈哭,你来了七天,他们每天都吵架……”她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几乎听不见。
我愣住了。七天前,我从老家赶到城里,想着快过年了,来看看儿子一家,顺便帮忙准备些年货。可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竟成了他们争吵的导火索。
我叫张德远,62岁了,老伴走得早,儿子张俊是我一手拉扯大的。他今年35岁,有一个八岁的女儿,叫小若,聪明伶俐,是我的心头肉。
儿媳叫李婉,温柔贤惠,操持这个家也很尽心。按理说,这一家人过得还算不错,日子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平稳。
可这次来城里,我却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刚到城里的第一天,我还挺高兴。儿子开车来接我,车里放着欢快的音乐,小若扑到我怀里又是叫爷爷又是撒娇。我提着老家的腊肉和咸鸭蛋,想着他们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地吃顿团圆饭。可饭桌上,儿子的脸色却有些冷。
“爸,下次别带这么多东西了。你这腊肉放在冰箱里占地方,婉婉还得收拾,麻烦。”
我愣了一下,笑着摆摆手:“这不是想着你们城里买不到这些东西嘛,带点也没什么。”
儿媳赶紧接过话:“没事的爸,我来收拾。俊,你说什么呢?爸一片心意,放着就放着吧。”
儿子没再说什么,但筷子却放得重了些。那天的饭桌上,气氛有些微妙,我以为是我多心了。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微妙氛围居然成了常态,甚至愈演愈烈。
第三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想给他们煮点面条。老家习惯早上吃热乎的,觉得这样一天才有精神。我刚把面条端上桌,儿媳从房间里走出来,看到桌上的碗,愣了一下。
“爸,怎么又煮面啊?我们平时早上都不吃这个的。”她的语气不算差,但听起来有点无奈。
我连忙解释:“这不是想着小若上学,吃点热的暖暖胃嘛。你们年轻人忙,我来做就行。”
她正要说什么,儿子从房间里走出来,皱着眉:“爸,不是跟你说了别麻烦吗?我们平时都吃面包和牛奶,哪有时间坐着慢慢吃面。”
我有点不知所措:“这不就几分钟的事嘛……”
“几分钟也是麻烦!婉婉还要赶着送小若上学,你这是添乱。”儿子的语气一下子冲了起来。
我愣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小若从房间里探出头,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她爸,悄悄缩了回去。
儿媳赶紧打圆场:“俊,爸也是好意,你别这么说。爸,早饭我来收拾吧,你去休息一下。”
我点点头,端着碗回了房间。坐在窗边,外头天刚亮透,我却觉得心里一阵阵发凉。
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第五天晚上,我在阳台上吸烟,听到儿子和儿媳在客厅里吵架。
“你爸这样不行啊!来了这几天,家里的规矩全乱了!早上做饭,晚上还要帮小若洗澡,你让他这么折腾下去,我哪还有地方插手?!”儿子的声音压得很低,但语气里满是火气。
“他不也是为了帮忙吗?你怎么总是斤斤计较?”儿媳的声音也带着不满。
“帮忙?他那是帮倒忙!你不觉得烦,我觉得烦了!他一来,家里就鸡飞狗跳的。过年还早呢,这才几天,我就快受不了了!”
我站在阳台上,烟头烧得很短,手却不自觉地发抖。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第七天,孙女小若把那张画递给我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自己可能真的不该留在这里。
“爷爷,你回老家吧。”她的声音很轻,但眼神里却带着一种让我心疼的认真。
“你爸爸妈妈,真的吵得很厉害吗?”我试探着问她。
“嗯。爸爸骂妈妈,妈妈哭,我不喜欢这样。”
“那你喜欢爷爷吗?”
“喜欢啊,可是……”她咬了咬嘴唇,“可是我不想爸爸妈妈吵架。”
我的心一下子被揪住了。小若是个懂事的孩子,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小石子,砸在我的心口。
那天晚上,我坐在房间里,想了很久。
第二天一早,我收拾好行李,叫住了儿子。
“俊啊,爸待了几天,也该回去了。家里还有点事,过两天再来看你们。”
儿子愣了一下:“爸,这才几天啊,怎么就要走了?”
“没什么事,就是想着家里还有点小活儿没干完。”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还是闭上了。
儿媳送我到车站,眼里似乎有些愧疚:“爸,下次想来就来,别听俊瞎说。”
“没事的,等过年了,我再来。”
车窗外,小若站在她妈妈身边,挥着小手:“爷爷,回去的时候小心点哦!”
我点点头,心里却有些说不出的苦涩。
车子缓缓开动,城里的高楼渐渐远去。我闭上眼,回想着这七天的点点滴滴,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儿子和儿媳的争吵声。
我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也许是我太过于想帮忙,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可无论如何,我不想让小若再看到那些争吵的场面了。
老家的天很冷,但我心里却渐渐明白了一件事:有些爱,可能真的需要保持距离。
至于以后,我会不会再去城里过年?也许会吧,但我想,那个时候,我该学会如何做个“合格”的父亲和爷爷。
车窗外的风景一片模糊,可我的心,却渐渐清晰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