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四十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4-19 07:35:16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四十讲

第二章 南北朝书法批评的演变

第四节:萧衍与陶弘景的书法评论

(五)山中宰相陶弘景

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对书法的热爱如同烈火般炽热。在他投身道教之前,他曾在南齐朝廷担任要职,不仅擅长书法和绘画,更对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对王羲之书法真伪的深入研究,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据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记载,陶弘景曾留下五篇《与梁武帝论书启》的文章。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受萧衍推崇锺繇书法的影响。陶弘景评价说:“翻阅前贤之书,虽字数不多,但字里行间规矩周全,字里行间褒贬分明。简而言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情感。这使得钟繇的书法更显老辣,王羲之的字迹如懦肌般沉静,而王羲之则巧妙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使得他的书法如玉般晶莹剔透。”

陶弘景对萧衍的见解极为赞赏,认为这是一种“反古归真”的精神。他还引用了马澄的话:“王羲之的《劝进》《洛神赋》等作品虽然都是今体,但唯有《急就篇》二卷,古法紧细。”在陶弘景看来,《急就篇》是王羲之学习古法的杰作,其“紧细”之处正是其优秀之所在。

对于萧衍的书法,陶弘景同样赞不绝口,称赞其“劲密”。他表示,虽然摹写的字迹大小不够匀称,但仔细观察仍可见其韵味。他进一步解释道:“萧衍的书法之所以劲密,是因为他在书写时手随意运,笔与手会,使得字迹与心意相得益彰。这种和谐统一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陶弘景所强调的“紧细”“劲密”与萧衍所倡导的“巧趣精细”不谋而合,二人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追求相互辉映,共同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那个时期,认同梁武帝观点的书家们,纷纷追求锺繇书法中那种自然而深沉的气韵。在这些书家中,萧子云无疑是受影响最深的一位。据《梁书》卷三十五《萧子恪传附弟子云传》记载:“萧子云擅长草书和隶书,其书法为世人所推崇。他曾自称擅长模仿锺元常、王逸少的书法,并在此基础上略作变化。他在回答皇帝的诏书时表示,过去自己不能辨别和欣赏真正的书法,只能随波逐流,模仿王献之的书法。

在年近二十六岁时,他开始研究《晋史》和《二王列传》,并尝试用论语中的草隶法来书写,但觉得言不尽意,最终未能完成。近年来,他读了皇帝的诏书,对书法笔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认识到王逸少的书法仍不及锺元常。自此以后,他开始深入研究隶书,并逐渐放弃了模仿王献之,全面学习锺元常的书法。自那时以来,他自觉书法技艺有所精进。”

萧子云的书法深受高祖的重视。高祖曾评价他的书法说:“笔力刚劲,心手相应,技艺超过杜度,美感胜过崔寒,足以与锺元常并驾齐驱。”这样的赞誉足见萧子云在书法领域的成就。

在梁朝,除了萧子云外,还有袁昂也接受了梁武帝的观念。他在《古今书评》中对锺繇的书法特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书法意气密丽,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为难得。通过梁武帝与几位臣民的讨论,人们对书法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虽然锺繇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他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妙属性却吸引了众多后来者悉心探求。这一点无疑要归功于梁武帝萧衍。在萧衍的引领下,人们对锺繇书法的研究逐渐深入,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在此之前,人们对锺繇书法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真正对锺繇的研究可以说是从梁武帝萧衍开始的。

在这个时代,梁武帝萧衍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在书法艺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和推动,使得锺繇的书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指导,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家,如萧子云和袁昂等。

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更在传承和发扬锺繇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书法家的成就不仅彰显了梁武帝萧衍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见识和深厚底蕴,也为后世的书法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全文1592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0 阅读:1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