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国师与清凉山:一生证法,千古流芳

水殿风凉有墨 2025-02-04 18:36:33

唐朝的清凉国师,法名澄观,字大休,是会稽人,姓夏侯。他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身高九尺四寸,手臂下垂能超过膝盖,口中生四十颗牙齿,眼睛在夜里能发出光亮,白天则目不斜视。

他于天宝七年出家,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受具足戒。这一年,他奉皇帝诏令进入宫内,敕命他翻译《华严经》。

当初受具足戒时,他就以十件事来自我激励,即:身体不损沙门的仪表,内心不违背如来的戒律,坐下不背对法界的经典,性情不沾染情执障碍的境界,脚不踏入尼姑寺院的尘土,胁部不触碰居士的床榻,眼睛不看不合礼仪的色彩,舌头不品尝过午之后的食物,手不放下象征圆明的念珠,睡觉不离开僧衣僧钵。

他向牛头山的法忠禅师和径山的道钦禅师请教禅宗西来的宗旨,又遥向贤首国师禀受华严宗的圆融教义。

唐代宗大历三年,皇帝下诏让他进入宫内,与大辩正三藏一同译经,他担任润文大德。之后他辞别皇宫,进入五台山,驻锡于大华严寺,也就是现在的大显通寺。

他深入思考《华严经》,认为三地的圣人安住于佛的境界,心体如同真如。但在获得后得智后,会兴起世俗之心,学习世间的种种见解。

因此,他广泛阅览六艺、图史、九流等各种不同的学问,以及华夏的训诂之学、天竺的经典梵文,还有四围五明、圣教世典等书籍,无不融会贯通。

唐德宗建中四年,他开始下笔撰写《华严经》的疏解。动笔之前,他先虔诚祈求祥瑞的感应。一天夜里,他梦见金色的佛容在阳山上屹立,光明庄严,于是他用手捧起光芒并吞入腹中。醒来后他非常欢喜,认为这是获得光明遍照的征兆。

从此之后,他文思泉涌,不停地挥笔创作。他以信、解、行、证,将《华严经》分为四个科目,所涵盖的义理没有不周全的。

澄观国师又感慨以往的疏解,没有完全阐发经中的旨意,只有贤首国师的解释,颇为触及根源。于是他以贤首国师的观点为宗,承继其学说来撰写疏解,总共历经四年,文章才完成。

《华严经疏》完成之后,他又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龙,昂头在五台山南台上,尾巴蟠在北台上,龙身蜿蜒于虚空之中,鳞片在日光下闪耀。不一会儿,这条龙又变化出成百上千个龙身,在青天中蜿蜒游动,然后分散向四面八方飞去。有见识的人认为这是他的经疏将会广泛流传四海的象征。

最初,他为众人开讲《华严经》时,感应到彩云凝聚在空中,盘旋形成伞盖的形状,久久不散。他又为僧睿等人撰写了《随疏演义》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

贞元十二年,皇帝派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置办厚礼,迎接澄观国师进入京城。皇帝特别下旨,让他与罽宾国的般若三藏一同翻译乌茶国进献的《华严经》。翻译完成后,分好梵文经卷,皇帝亲自参与译经法坛。

澄观国师秉承皇帝的旨意,完成翻译后,将新译的经文进献给皇帝。皇帝命他开示《华严经》的宗旨,群臣大规模聚集。澄观国师登上高座,说道:“我大唐皇帝统治天下,德行与天地相合,光辉照耀四方,远方各国通过多重辗转翻译前来进贡。东风和顺,符合音律,西天之人怀着渡海而来的诚意,南印度送来御笔书信,北方朝廷献上朝拜的敬意。皇帝特意降下圣明诏书,再次翻译真经,光大阐明伟大的佛法,增添新的义理光辉。澄观我非常幸运,承蒙圣明之世的诏令,在译经场秉承旨意。我怀着赞叹欣喜之情,反复警惕自己,竭尽自己的愚钝,如同水滴汇入天池,虽如百川之水各有其味,但微小的尘埃堆积在华山,也无法增加华山万仞之高。虚空广阔无垠,无法度量,这体现了佛法的广大无边(十)。即使喝干沧海之水,也难以穷尽佛法的法门,这显示了佛法的无尽,如同虚空般没有边际(方)。尘埃虽碎却难以数清,佛法的作用同样无法测度其广阔(广)。远离能觉与所觉,照亮万法幽深之处,这就是佛。万行如花朵般盛开,荣耀众生,这就是华。圆满这些修行的功德,装饰佛的十身,这就是严。贯穿摄取深奥微妙的义理,成就真光的光彩,这就是经。总括这七个字,就是一部《华严经》的纲领,那么无尽的佛法法门,就已领悟大半了。要契合本性,非修行不可,所以演说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海,修行一旦发起,见解便会断绝疑惑,智慧证得圆明。”

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赏赐给澄观国师紫色的方袍,赐号为教授和尚。

此后,相国齐抗,请他撰写《华严纲要》三卷,相国李吉甫,请他阐述《正要》一卷,他又为南康王韦皋撰写《法界观元镜》一卷,仆射高崇文请他撰写《镜灯说文》一卷,司徒严授请他撰写《三圣圆融观》一卷。节度使薛华、拾遗白居易请他撰写《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他还与僧录灵邃等十八位首座,以及三学中的高僧大德,共同撰写了《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的关脉三十多部。这些著作就如同古锦纯金,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挥作用。

贞元十五年,他被授予镇国大师的称号。四月皇帝诞辰,皇帝敕令有关部门准备仪仗车辇,迎接教授和尚澄观进入内殿,阐扬《华严经》的宗旨。

澄观国师登上座席,说道:“伟大啊!真实的法界,是万法起始的根源,它包含空与有,却又超越一切形相,虽进入言语和表象之中,却没有任何痕迹。妙有得到它却不执着于有,真空得到它却不认为是空,生灭得到它能证得真常,缘起得到它能相互辉映。

“我们的佛陀得到它,能巧妙地践行真觉,清除一切尘垢烦恼,在万化的领域中寂静无为,却又能在一虚之中灵活运用。能将自身与佛刹相互融合包容,光芒和声音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我们的皇帝得到它,能以灵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保持天地间的太和之气。皇帝的圣明文章超越历代帝王,淳厚的风气在万国传播。施行教化,使世人从梦中觉醒,以天然的真诚对待万物。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太虚,怎能展现无涯的光明?如果没有真界,怎能净化如虚空般的心。《华严经》所讲的教义,就是穷尽这种宗旨和意趣,探究其源流,所以它宏大深远,包容深邃,不可思议。

“就其根源而言,情感和尘垢有其经法,智慧的海洋没有边际。四句之火,无法焚烧万法之门,一切都能进入事理的相互交涉,而达到两者皆忘的境界。性与相相互融通,没有尽头,就如同秦镜相互映照,又像帝释天的宝珠相互包含。重重光芒相互辉映,历历分明地一同显现。所以能在顷刻之间成就圆满的功德,在毫毛般微小之处见到佛的境界。

“说到禅定,能冥合于一,如同无心,即便万物变动,内心却常寂静。圆满的法音无需叩击而长久演说,果海超越心念,以心相传,万行忘却观照而同时修行。渐修与顿悟没有障碍,能同时进入。

“虽然四心被广泛引发,八难也会突然兴起,但一极之音高唱,二乘之人无法听闻。当遇到合适的根器时,就像善财童子在百城间寻访善友,一心栖止于正道,明确正南方为所往之处,一直往南。

“凡是能增益我的,都是我的友人。遇到三毒,能成就三德圆满,进入一尘,能使一心清净。契合文殊菩萨的妙智,仿佛就是初心,进入普贤菩萨的行门,并没有别的本体。如果迷失了其中的旨意,只能在漫长的劫数中徒然修行。如果得到了正确的法门,一朝之间就能等同于诸佛。

“义理深奥,智慧深远,而我见识浅陋,言辞单薄,冒昧烦扰圣上听闻,现在退坐。”

皇帝当时默默地沉浸在他如海印般的智慧中,心胸豁然开悟,环顾群臣说:“我的国师言语高雅而简洁,文辞典雅而丰富,他能够用圣法,使我的内心得到清凉。”于是以“清凉”赐为国师的称号。

皇帝又说:“我思考以往执着身心、人我以及各种法的固定相状,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群臣叩拜祝贺,恭敬地领受皇帝的诏命。于是朝廷内外的台辅重臣,都接受了八戒。皇帝又敕令有关部门铸造印信,提升国师统领天下的僧众,号称僧统清凉国师。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澄观国师即将示寂,他对弟子海岸等人说:“我听说机缘巧合而没有作为,先圣会为之哀伤感叹;资质平庸而没有德行,古人会以此为耻。不要执着于昭穆的动静,不要纠结于条理的往复,不要穿凿附会追求异端,不要顺从错误去辨明虚假,不要迷失陷入邪心,不要固执地争斗。

“再明亮的太阳也无法打破漫长黑夜的昏沉,再慈爱的母亲也无法保护自己身后的孩子。应当对佛保持信心,不要只相信人。真正的离相玄微,不是言语所能表述清楚的,关键是要以深切的内心去体悟理解,使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面对外境,内心如镜般不起分别,遇到机缘也不为所动,这样就不辜负我了。”说完这些话,他就圆寂了。

澄观国师一生历经九朝,做过七位皇帝的老师。九朝分别是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位皇帝是从代宗往后。他享年一百零二岁,出家受戒八十三年,后人尊他为华严宗第六祖。文宗对他极为崇敬,听说他圆寂后悲痛哀悼,为此停朝三天,将他的全身奉于终南山建塔。

不久之后,有一位印度僧人来到朝廷,上奏说在葱岭看到两位使者,凌空而过。他用咒力使他们停下来并询问何事,使者回答说:“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的神灵。在东方五台山有一个华严菩萨,我们要去取他的牙回天竺供养。”

皇帝下诏打开宝塔,果然清凉国师少了一颗牙齿,只剩下三十九颗。于是将遗体火化,得到的舍利光明莹澈,舌头如同红莲。

修建的塔名为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相国裴休奉皇帝敕令撰写塔铭碑记。文宗亲自撰写赞文说:“我观察法界,空旷无垠,顺应机缘成就诸事,实在是凭借着虚无的根源。清凉国师,体悟法界之象开启法门,拥有整个法界。我们的祖师值得尊崇,他的教法融会山海,恩泽遍及乾坤。如同前代的两位贤相,提拔处于幽昏中的众人。如此特殊的气运到来,恭敬地承奉佛日的光辉。

“四海光芒凝聚,九州教化洋溢。打开佛门,超越古代贤人的席位。众多著名的文人学士,横陈经卷向他请教。我依然师从这位伟大的休公,保佑我能长久游历。现在我挥毫书写,以弘扬他的盛德。真空无尽,机缘成熟就应驾而行。如白日在虚空中的秋天,清风在适宜的夏天。妙有不变,缘息而化。他的仪容邈远,精舍焕发光彩。”出《清凉山新志》。

0 阅读:28
水殿风凉有墨

水殿风凉有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