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综艺进入悬浮时代?

冷眼看电视 2024-09-25 15:43:36

“二本不配看恋综?”

最近恋综《心动的信号7》强势回归,只不过这一次破圈的不是男女嘉宾的颜值和浪漫爱情,而是嘉宾人选引起的争议。

寻爱男女齐聚心动小屋后,嘉宾之一的翁青雅挑起话头问大家最喜欢哪个城市,毕业于诺森比亚大学的TOMO,来了句“我喜欢....Southampton”,另一位英本港硕的奥斯卡立刻跟上“我也挺喜欢......Manchester的”。

Southampton一时间成为了网上热梗。

然而,当看热闹的观众逐渐退散后,恋综嘉宾的选角问题却引爆了业内的讨论。有人开始整理《心动》系列嘉宾履历,发现这档节目留学生含量越来越高,甚至可以直接改名为《留学生的信号》。

大量媒体开始征讨恋综,发问“二本人是不是不配上综艺”“为什么恋综也要卷学历”。催生着大众对于“二本恋综”的呼唤。

那么,“二本恋综”可行吗?本该离普通人最近的素人综艺,为什么逐渐悬浮?这样的转变是好是坏?冷眼今天带着大家来聊一聊。

没有高学历,别来上综艺

素人综艺离大众距离越来越远,在学历上的体现最直观。

以《心动》系列为例,嘉宾学历以双一流大学或海归为主,每一季仅有1-2个名额留给“二本”,上一季《心动6》尚有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一所二本院校的“猴姐”侯斯译,以及属于另一个培养体系的乒乓球运动员程靖淇。

到了《心动7》相对学历最差的也是双非一本。男四李定豪就读的广州美院虽是艺术院校,其属于“八大美院”之一,入学门槛并不低。

卷学历的不止腾讯视频,优酷的《怦然心动20岁》第四季的留学生多达六位,包括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南洋理工等海外院校。爱奇艺的《喜欢你我也是》第五季则有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世新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伦敦国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五位海归。

直观来看,恋爱和学历都还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类型,学历门槛都卷到了这个地步,职场综艺的情况,更让人“窒息”,最近播出的《令人心动的offer》第六季,八名实习生争夺两个在香港律所实习的位置。这八位嘉宾不仅皆为名校毕业生,且还有一位高考状元和一位全省文科第11名的超级学霸。

过去几季《offer》系列尚且还有大龄实习生和二本实习生,而这一季的精英含量直接超出了“万里选一”层级。如此一般的阵容,让普通观众几乎无法在这些素人身上再找到什么共情点和代入感。

高学历带来了第二重“悬浮感”,是素人嘉宾们的生存环境和普通观众距离太远。

非脱产恋爱的《心动》系列,嘉宾们白天上班晚上返回小屋谈恋爱,亮眼的履历注定了她们的工作单位优于大部分普通人,《心动6》的女一范依岚本硕均为欧美名校,24岁即成为某银行总行管培生;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李玉媚23岁是某私募投资机构的实习生。

这让大多数自嘲“毕业即失业”“单休996到手3000块”的当代“吗喽”们情何以堪。同样都是20多岁大学毕业,人家工作爱情两开花,而自己把招聘软件刷了八百遍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职场综艺的精英叙事感则更强,素人嘉宾的经历更是可望不可即。

《offer6》中大部分嘉宾虽还是研究生在读,但实习履历都已极其亮眼,有人与导师一起编书,有人有长期在香港律所或海外实习的经历。对普通人而言,这种经历跟自己半点关系都没有。

虽然这些实习生们也要挤公交、加班、住在小小的鸽子窝里,但人家的未来是先苦后甜,节目中也说了“香港大律师的时薪是以万计算的”,但回看眼前的职场环境,更多普通人的未来是一柄悬着的名为“35岁门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三重“悬浮感”,则来自于嘉宾的最终目标,这一点在职场综艺中表现更为明显。

从律政季到医学季再到律政季,“律师”本就属于较为精英的职业,《offer6》在此基础上再加码,把故事挪到了香港律政界。8位实习生的目标是成为“大律师”即港剧中所谓的“大状(诉讼律师)”。

香港的整个法律体系和大陆不一样,而且大律师与国人熟知的律师也不同,他们在法庭上的主动权更多,且这季代教律师自己也承认在法庭上要有一些表演的性质。

更关键的是,香港大状们打官司要用英文发言,而《offer》系列的主要受众都是内地观众,大家平时很少会需要英文环境,更何况打官司还涉及不少专业名词。这无疑提升了节目的观看门槛。无代入感也无参考性,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学历、经历和目的悬浮合在一起,又带来了第四重“悬浮感”——素人综艺的超现实属性:恋综变得像甜宠剧,嘉宾们男帅女美,个个家境不差自己也努力,但就是和我们普通人没啥关系。职场综艺特别是这一季《offer6》像香港律政剧,几位大律师走路带风说话起范儿,可从观众视角来看,他们不像是会出现在身边的“真人”,而像电视剧里的“角色”。

素人综艺,一种人类高质量内容

素人综艺为什么变得越发凡尔赛?冷眼认为一味责骂平台和制作团队不接地气并不公允,熟人综艺成为现在这个模样,与多重因素有关。

首先,是明星综艺的“消亡”。

如果你是资深综艺迷会发现,现在邀请多位大明星的“超豪华综艺”变得越来越少了,平台更倾向于“1位头部明星+几位中腰部明星”的组合方式。

一方面,大明星的通告费高,降本增效的当下,“超豪华综艺”已经不那么划算了;另一方面,“明星嘉宾用工荒”的问题一直没得到缓解,一晃四五年,大张伟、周深、汪苏泷等老几位仍旧是综艺宠儿,这说明综艺咖的培养体系还没有成熟,可用又好用的明星就那么几个。

因此素人综艺特别是真人秀模式的节目,从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过去明星综艺的功能,“高质量人类”是最直接的吸引观众的手段——颜值、学历,本身就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谁不喜欢看美丽的面孔和聪明的大脑呢?这些履历亮眼颜值过硬的嘉宾,就是普通人中的“明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恋综还是职场综,他们大多诞生于2016-2018年左右,那时候精英叙事仍旧在大行其道,《心动1》中的留学生也不少,但那时候就没人觉得“羞辱二本”,反而在赞叹嘉宾的优秀。

其次,与模式引入国有关。

《心动》系列和《offer》系列,都来自韩国模式。韩国人对这类节目的定位就是“剧式综艺”,既然是剧那就要有“超现实”的部分,最直观的男女嘉宾身上至少要有1处特别亮眼突出的地方。最近播出的银发恋综《最后的爱情》,平均年龄58岁的爷爷奶奶们也走起“老年偶像”的路线,在韩国这类综艺也算是另一种出道的途径。

最后,则是参演嘉宾的心理机制问题。

真的做一档“二本综艺”就能拯救综艺市场了吗?冷眼认为也不一定。

真人秀要把自己暴露在镜头之下,实际上是让渡了一部分个人隐私的。当你让渡的个人隐私,就要接受外界的审判。面对大众的审视,精英们相对来说要比“二本”更自如,或者说更享受这种关注。

因为精英各方面条件都很突出,所以有强烈的在大众面前表现的欲望。《心动7》两位男嘉宾突然飙英文,就与这种隐秘的炫耀心理有关。看起来是很装,但他们并不抗拒在镜头下展现自我,甚至会为了被关注而自己主动造梗。

而普通人呢?自嘲自己是“阴沟里的老鼠”,在网上指点江山放肆发疯,在现实中尽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没人能注意到自己。把自己暴露在网友面前接受审判?相信大部分“二本”都没有这种勇气。

确实今年喜综中的“二本含量”很高,像《喜剧大会单口季》的付航,更是经常主动cue自己“学历低”“我大专的”,但喜综的性质和职场综艺、恋综不同,它更偏重于竞赛,真人秀占比也没那么重。

在梦幻与现实中,找到平衡之路

客观来看,2022年下半年开始整个舆论场都在反精英主义,网友解构精英、戏谑权威,将他们作为玩抽象的素材。如果综艺再过分强调精英主义的话,当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冷眼认为,对于素人综艺来说,“高质量人类”仍旧是抓住观众的关键。如果真换成“普男普女”除非他们的个人故事极具感染力,否则观众其实很难被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吸引。与其说观众想看“二本综艺”,不如说大家希望看到更脚踏实地、更接地气的内容。或者说,节目呈现出的内容,能让观众觉得“与我有关”。

今年整个内容产品市场上,“情绪价值”都是热门概念,无论是剧还是综,都在强调要“满足观众的情绪价值”“从观众情绪出发”。什么是情绪价值?简单来说,就是能让人共情、能让人代入,也能让人从中看到针对自己困境的一些解决办法。

那么如何在保证“高质量人类”的前提下,消弭如今素人综艺内容上的悬浮感?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变。

其一,参演嘉宾可以是精英,但讨论的内容、追求的目标,应该与普通人有关。

《offer》系列一直都是精英叙事,但为什么第一季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除了“初恋情结”外,也因为它讨论的事件内容是能够让普通人get到的。

一个简单的对比,《offer1》的第一个案子“美颜直播打赏”,主播开美颜滤镜获得巨额打赏,算不算一种诈骗?这就是很多观众现实生活中会经历的事情。而《offer6》的第一个案子,是比特币纠纷,买家称自己的钱是要买车的结果流入了第三方,玩比特币的可比看直播打赏的人少多了,而且比特币纠纷还是在香港法律的框架下讨论。

《offer1》中律师们下乡做法律援助,真切解决了老乡们的问题,而且老乡们遇到的问题也很具备普适性,对观众有参考意义。这一季的《offer6》问题就在于香港与大陆整个法律体系都是不一样的,它再“深入民间”,对于大陆观众来说也只是“TVB律政剧”式的存在。

其二,除了颜值学历之外,在选择嘉宾时可以多一些维度,也能消弭观众对精英叙事的反感。

《心动》系列从第一季开始海归含量就很高,偏偏这一季两位男士的发言成为引爆舆论场的导火索,究其根本是两位男士那种容易被理解为是想炫耀的小心思让观众逆反。

上一季《心动6》的范依岚同样是海归,实习单位也很不错,还被扒出是个富二代,在观众中人气却很高,因为她说话幽默、直来直去,被很多观众昵称为“大妞儿”,她每天回到心动小屋一脸班味儿的模样,让人很多观众表示“演我”。所以观众烦的不是精英,而是“装13的人”。

或者干脆更直接一点,把“超现实”走到极致。韩国恋综《出神入化的爱情》以神婆神汉的感情为观察对象,虽然这类职业距离观众也很远,但因为足够远,反倒可以利用好奇心撬动观众。做观察类节目,“离地半寸”比“不接地气”更为致命。

其三,是合适的人去匹配合适的内容。

脑综几乎精英扎堆,都从来没有人觉得不对,因为在观众心里脑综就是属于高智商人群的游戏,大家获得爽感的来源是高手过招的刺激。但恋综和职场综不一样,一部分观众是有把它们作为“生活参考”的需求,甚至有人会在社交平台做总结,恋综中男女嘉宾是如何追爱的、职场综的实习生又是如何升级打怪的。

基于这一点,也许可以在保证颜值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标准稍微下调,或者学历更接地气一点、或者嘉宾的烦恼更大众化、又或者他们最终完成的目标是具备普适性的,比如职场综是不是可以跳出律师、医生这些头部职业,把目光转向一些观众了解起来门槛相对更低一点的职业?

总之,在“情绪价值”大行其道的当下,综艺内容还是要做到至少一个点:“与我有关”。能让人有共情有代入,并且通过嘉宾的选择与成长看到自己问题的出口和解法。不然一味在精英叙事上走下去,就从“剧式综艺”变成“素人电视剧”了,那观众为什么不去追制作更精良的电视剧呢?

0 阅读:11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