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91f7317682692fd83adc25be5fe99c.png)
心理描写是什么?写作时又有哪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心理写清楚写生动呢?
心理描写是我们刻画人物时的五大方法之一,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描写。它不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是外化可见的。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如何围绕一个心情,借助外化的表现写清楚心情。而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中,我们要学习通过想象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写清楚人物的心理,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心儿怦怦跳”的习作中就会进一步学习如何写好具体活动中的人物表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f4f751eca78f75f8b0d4fb81279c41.jpg)
那么在写作时,是否要把心理想法都写出来呢?大家肯定会说不是。那我们应该什么时候进行心理描写?一般我们的心理描写要写在关键处,第一种是情节出现转折变化处,第二种就是情绪出现波动,且心理活动丰富的时候。而内心活动按照我们想的内容可以分为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先生曾说过:“有一种比大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样且起伏跌宕,因此对于心理描写的方法也非常多样。孙老师有5个小技巧送给大家:
直接描写 内心独白
这个方法是最常见的心理描写,将当下你无声的思维化成有形的文字,想什么就直接写什么,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借人物之口抒发内心想法。这种方式简洁明了,特别适合需要快速传达情感的场景中。
梦幻想象 寄情于斯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火柴的光芒中看到暖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她每一次划亮火柴时所看到的景象,不正是她内心的所想吗?这一种心理描写通过梦境或幻想,可以更加多样地表现人物内心,增加阅读体验。
环境烘托 营造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这样写道:“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通过对阴郁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们悲痛的心情。
大家在一年级学习《夜色》时肯定做过关于“胆小”“害怕”这些心情的口语练习,来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表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1ce83ab50a6565e2488208b2dae20b8.jpg)
在这段文字里,这位同学通过狂风和大树来展现自己独自在家时的害怕,以景叙情。
神态动作 辅助上分
在《西门豹治邺》中,写到西门豹惩治官绅时如此描述:“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通过“面如土色”“跪”“磕头求饶”这一系列的神态和动作,把官绅们极度惶恐的内心写得淋漓尽致;在《牛和鹅》中,作者这样描述“我们”见到鹅的样子:“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和伙伴们对鹅的恐惧之情。
比喻隐喻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或隐喻的方式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ce694b6f75532f41de3c41b687f79c2.jpg)
看看上面这两个例子,是不是比简单的“我很悲伤”“我难过极了”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展现出自己的心情状态呢?
心理描写可以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丰满,情感更加丰沛充盈,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小朋友们,如果有兴趣,不妨试一试,相信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