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文件里,“万亿补贴”是唬人的,要求“尽快付清企业欠账”,才是要害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
1.财政部数据,截止2024年12月∶
①全国地方政府债务47.54万亿
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6.06万亿。
③平均欠款账期64.1天。
④部分地区的企业甚至欠账超2年。
2.根据2023年的一份审计报告调查。
①某省市县,拖欠企业账款30亿。
②需要动用20个省市,发起1.4万亿“融资债”来填坑。
30亿,需要1.4万亿来抹平,26.06万亿呢?不敢想。1. 不敢消费,有原因的。有人说,26.06万亿企业欠账,才是2024年的“刺激消费难”的真实根源。地方欠钱,不仅是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问题,更是6000万中小微企业主的辗转反侧,和3亿农民工的血汗东流。群众真的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敢消费,目前我国居民38.3%的储蓄率,敢说大部分都是“防御性存款”。2. 有些东西,已经很急了。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只是表象,背后地方政府“信用崩盘”,才是最大危机。地方长期拖欠企业工程款,必然导致,“政府项目无人投标-项目流产-税源萎缩-更多坏账”。当雪崩开始,民生问题就不只是抱怨了,这就是去年为啥政府,一个10万亿化债,今年再加4.4万亿的原因。3. 未来还钱,才是正途。国家正是知道问题所在,所以2025年新政∶①“地方政府欠款,专项债资金优先偿还”②“国企欠款,应付尽付,应付快付”③“启用失信黑名单,限制失信主体”④“搭建全国拖欠投诉平台”预估未来几年,一切工作都是围着“还钱”服务,其他刺激消费手段,终究只是毛毛雨。4. 还钱了,才有的消费。有专家做过统计分析,每一笔欠账被兑付,都能触发,6到8倍的经济规模效应。所以没有什么比,这种刺激消费手段,更有效了。有位建筑公司老板,计过这么“一条数”∶收回80万工程款,补发工资40万,结清材料费20万,缴税10万,剩余10万入自己袋。5. 不能左边入,右边出。当然,钱只有流到缺钱的企业手上,才能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如果只是“政府与银行,左边入右边出”,那一切都白搭。现在对症下药的方子找到了,希望能够好好落实,这样各行各业,才会慢慢有生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