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0区市2024GDP:西海岸挑大梁,城阳苦尽甘来,主城两区拖后腿

青记爱观察 2025-02-11 05:00:49

2月8日,青岛市统计局公布了10区市2024年“成绩单”。

从增速看,崂山区、即墨区、胶州市、西海岸新区和城阳区5个区市增速高于全市平均线(5.7%)。

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和崂山区延续稳健表现,进一步夯实青岛经济增长基本盘。其中,崂山区已经连续3年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透过2023年五经普对GDP修订看,青岛调增了212.82亿元,其中,仅崂山区就占了一半的体量。

受益于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即墨和城阳在前一年复苏基础上继续强势反弹。

尤其是城阳区,在上半年GDP增速追平全市平均线后,继续提升,达到了5.8%,高出全市0.1个百分点。

这也是城阳近4年以来第一次GDP增速跑赢全市。

相比之下,主城三区再陷低迷。

尤其是位于主城核心区、经济体量占全市比重高的市南区和市北区,全年增速分别只有5.1%和4.8%,直接拖累了全市经济增长。

青岛这几年在老城区更新建设上投入巨大,但反映到经济数据来看,作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主战场的市南和市北都还需要更加努力。

1

作为山东首个GDP5000亿区,2024年,西海岸新区龙头引领地位再次凸显,实现生产总值5261.31亿元,增速5.8%。

实际上,西海岸新区新区2024年的数据有两项并不好看,一个是投资,一个是外贸,前者大概率是受房地产拖累,后者则是跟国际形势不无关系的进口大幅下滑影响(进口下降20.0%)。

在这一背景下,西海岸新区还能拿出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的增速,要归功于消费市场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强力表现。

2024年,西海岸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5.5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再次领跑全市,高于全市平均线3.3个百分点。

而随着西海岸新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船舶海工、高端化工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西海岸新区的工业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电子信息产业园、万达光电等项目陆续投产,华大健康产业园竣工,麦克德莫特国际项目落户,中船液氨双燃料船用发动机等项目开工,“海葵一号”等海工重器交付,抗肿瘤新药BG136进入Ⅱ期临床阶段,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建成……

数据显示,2024年,西海岸新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2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3%,金属制品业增长46%。分产品看,金属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2.3倍,液晶显示模组产量同比增长79.5%,气体压缩机产量同比增长35.4%。

而且,西海岸新区的工业不仅增收,也增利。

1-12月份,西海岸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利润总额增速高达12.2%。

崂山区延续了前两年的高增长势头,2024年GDP增速达到6.1%。

工业仍然是崂山今年高增长的最强动力源。2024年崂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8.3%,接近全市平均线的两倍。

这个成绩的背后,得益于崂山区发力创新型产业培育、提升企业效益的布局。

2024年,崂山区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09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瞪羚企业30家;10套技术装备获省级首台套认定,创历年之最;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79%,全省最高。

2025年,崂山区提出将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2个先导产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两大市级专业化园区,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聚力突破固态电池、车路云协同、合成生物等细分赛道;超前谋划推动太赫兹、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产业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

胶州GDP增速5.9%,位列全市第三。

工业投资和消费市场的高位增长,是拉动胶州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024年,胶州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达到6%,在全市排名第2,较上年提高2个位次。

招商引资方面,2024年胶州新签约项目236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个。签约落地“一镇一业”项目93个,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2024年,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8%、10.7%、9.8%,成为拉动胶州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

城阳和即墨的反弹,同样是来自工业的反弹,而且是两区的主导产业。

凭借汽车产业和绿色能源项目,2024年,即墨区第二产业增速达8%,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核心引擎。

通过一汽解放商用车、新能源轻卡、一汽-大众、奇瑞汽车4大整车项目带动作用,即墨区2024年整车产量突破45万辆、增长15%,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0%。奇瑞生产整车16.5万辆、产值突破180亿元,KD车间投入使用,零部件核心配套企业达到16家;一汽解放商用车年产14.5万辆,整车出口量增长60%以上,10万辆微卡项目落地建设。

绿色能源产业方面,即墨区瞄准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光氢储等赛道,目前在女岛港区域已经集聚了华电、华能、中电建、海尔新能源产业园、东方电气等总投资近600亿元的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大项目。

与此同时,青岛已经明确提出,即墨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是全市海洋新能源产业的主要承接地。

城阳的反弹主要受益于作为主导产业的轨道交通行业的回暖,以及近两年城阳在新兴产业方面的加速布局。

2024年,城阳区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2%,连续7个季度跑赢全市。

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46.5%、54.7%,合计上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个百分点。

以轨道交通业为例,2024年,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完成外资到账同比增长110%,轨道交通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0%。

从投资数据看,城阳仍然储备了一批质量不错的工业项目。

2024年城阳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其中,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2%,上拉投资增速10.1个百分点。

2025年,城阳提出聚焦先进封装等赛道,推动物元半导体投产运营,加快育研半导体主体施工,集成电路产业链引进配套项目20个以上;聚焦新型储能、钙钛矿、固态电池等赛道,推动鹏辉能源项目稳产达产,集聚10家标杆企业,布局10个示范及产业化项目。

此外,城阳区还与中车的合作方面,聚焦中低运量制式车辆、新能源风电产业等赛道,统筹推进总投资45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国家铁路装备综合试验基地,实现动车组预组装、车辆零部件项目竣工投产,推进泰科轨道等7家企业扩产扩能,新引进中车超级铜等强链补链项目15个以上。

在消费领域,城阳区同样表现不俗。

2024年,城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5.1%,全市排名第3,较上年提高7个位次。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等升级类消费分别增长60.3%、37.8%。

全国首个航站楼音乐现场、开心麻花山东首演、青岛市首部沉浸式带餐喜剧、首次承办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问界山东旗舰店落户、比亚迪仰望胶东中心店落户……

2024年,城阳区大力提振消费,率先发放汽车、家电消费券,撬动销售额2亿元;打造汽车消费产业带,限上汽车销售企业达到64家、增长19%;举办演唱会、音乐节17场,明月·山海间不夜城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

3

从GDP增速,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是三个老大难的区,但李沧体量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

从2020年到2024年的五年间,市南区仅有一年GDP增速跑赢全市,而且几乎每一年都是大幅度落后。

其问题根本在于,在科创企业培育和消费市场扩容等市南区最为倚重的两大领域,都缺乏令人信服的操作。

尤其是,社消零售总额增速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拉胯”,更是成为市南区GDP低迷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4年,市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5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低于全市平均线2.6个百分点,位列全市倒数第二。

2024年1-11月,市南区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67亿元,同比增长-1.3%。

作为青岛乃至山东禀赋优势最突出的中心城区,市南区在“全方位扩大内需”、尤其是促消费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今年青岛两会期间,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在参加市南区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市南区要在全方位扩大内需上作示范、见实效,在提振消费上下功夫,抓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做强文旅消费、首发经济等增长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场景,当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先行区。

在招商引资方面,市南区国资的一系列操作也没有带来太有效的增量。

比如,2023年10月6日,市南区国资旗下的青岛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以每股均价6.5港元,买下天图投资1100万股股份,价值7150万港元。

接着两个交易日,该股累计下跌36.6%。

此外,市南区通过天图投资引进的国内循环经济头部企业“爱回收”北方总部、“爱分类”拟上市公司主体,与其之前提出的“推动老城区文旅IP运作”关联甚少。

另一家大力引进的造车企业极石汽车,因为国内销量不佳几乎没有存在感,目前又将重心瞄准了海外市场。

相比于市南区的持续低迷,市北区的突然失速有点令人费解。

要知道,上一年的2023年,市北区GDP增速还高达6.2%,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而且,在2024年一季度,市北区GDP还保持在6.3%,依然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

但没想到2014年全年,市北区GDP增速只有4.8%,低于全市0.9个百分点。

再进一步看,单从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营收看,市北区数据并不差。

其中,市北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1-11月的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0%。

同时,市北区在投资方面表现亮眼,2024年固定投资增速达9.2%,全市排名第一。

不过,从财政数据看,2024年,市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86.5亿元,较2023年的96.18亿元,减少了10亿元。

财政收入减少的背后,很可能是市北区的市场主体面临着比较大的营收压力。同时,新投资项目的落地转化也有问题。

在2月7日举行的市北区项目推进落实大会上,市北区明确提出:

要把握好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的关系,常态化“走出去”精准招商,做好本土企业服务。要把握好项目前期与后期的关系,重签约落地,看纳统产出,持续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估机制。

0 阅读:0
青记爱观察

青记爱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