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15岁成了孤儿,一脚踩进命运的泥里。
是嫂子把自己的嫁妆卖了,把他从辍学边缘边拉回来。
几十年后,他成了比亚迪的掌门人,身家千亿,却始终把嫂子放在心尖上宠。
别人只看他如今有多成功,他却只记得,风雨里是谁为他点过一盏灯。
嫂子撑起一片天
王传福1966年出生在安徽五河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排行最小。
命运对他并不宽容。13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里本就捉襟见肘的日子变得更加困难。
没过两年,母亲因积劳成疾也离世。
他在15岁那年彻底成了孤儿。
真正把他从泥潭中拉起来的,不是亲生父母,而是他的嫂子张菊秀。
张菊秀刚嫁进王家不久,生活条件艰苦,还没来得及感受到婚后甜蜜,就迎来一连串沉重打击。
丈夫王传义为了支撑这个家,外出打工,她则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带大小叔子王传福。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为了供王传福继续学业,卖掉了自己的全部嫁妆。
那时的农村,嫁妆几乎是女人一生最体面的东西,哪怕日子再难,也很少有人愿意动它。
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嫂子的撑持,没有掉进命运的黑洞,而是被牢牢托住,从此走上一条改变命运的路。
艰难求学路上的技术种子
嫂子的这份付出没有白费。
王传福读书特别刻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选的专业是冶金物理化学。
这听起来很冷门,但当时中国正处于技术追赶阶段,他下定决心要靠技术改变命运。
大学期间,王传福就显现出对电化学、电池原理等领域的浓厚兴趣。
他常在实验室泡到深夜,把旧电池拆开研究,把教材翻来覆去看。
他不是为分数,而是想搞明白“电”到底是怎么回事。
毕业后,他顺利考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
在这段科研生涯中,他接触到了更多先进技术,也逐渐意识到国外电池企业几乎垄断全球市场。
而中国还只能依赖进口。
这个现实让他心里生出一股劲儿:我们也能做出自己的电池。
这颗“技术强国”的种子,从此深深埋在心里。
创业起步比苦还苦
1995年,王传福辞去了研究所的“铁饭碗”,带着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的250万元,创立了比亚迪。
当时的比亚迪,不过是深圳一间小厂房,十几号人,几台从废品市场买来的旧设备。
一切要靠他自己,白天跟工人一起搬货、试验材料,晚上拉着样品上门谈订单。
他最难忘的,是刚创业那年,有一次为了送货赶进度,他亲自开小卡车运电池设备,不慎在高速上甩了出去,机器砸坏了,几万元全打了水漂。
那时,公司账上连发工资的钱都凑不齐,他站在路边,忍了好久才没掉眼泪。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中,他和团队坚持了下来。
他们不断研发工艺,改进流程。
用三年时间,让比亚迪打破了日本、韩国企业对镍镉电池市场的垄断,到2000年,已经做到全球前列。
在质疑声中进军汽车行业
2003年,王传福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造车。
他出资2.7亿元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公司。
这在当时被视为“脑子发热”,电池做得好好的,为什么去碰汽车?
同行冷嘲热讽,甚至有投资人放话:“你再不收手,我就抛光你的股票。”
但王传福看得更远。
他认为,电池只是第一步,电动车才是终极目标。
他深信未来一定是新能源汽车的时代。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2008年,比亚迪F3销量超过合资品牌,打破了国产车“低质低价”的固有印象。
随后,插电混动、纯电车型逐步推出,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技术的领头羊。
即使在2020年前后全球供应链紧张,比亚迪依然稳住了生产节奏,还开始自研芯片、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彻底掌握了核心技术。
知恩图报宠嫂成“公主”
在他事业成功后,王传福将哥哥嫂子接到深圳居住,并安排他们在比亚迪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他曾为哥哥嫂子在自己住处对门安排住房,方便照顾,生活上尽可能周到照应。
据报道,在嫂子六十大寿时,王传福曾当众下跪,表达感激之情。
这一行为并非炒作或情怀营销,而是他对家庭恩情的真诚回报。
对一个15岁失去双亲的孩子来说,嫂子给予的那份支持和坚持,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所在。
王传福很少在媒体上提及家庭,但他通过实际行动,一直默默回馈着哥哥嫂子的养育之恩。
他不是在讲情怀,而是在还一个“家庭债”。
他没忘,也不允许自己忘。
王传福的人生,不是简单的草根逆袭,而是技术、亲情、责任共同成就的样本。
他没用热血励志的话语来包装自己,却用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选择一个回报,把命运的天平从倾斜扳正。
他是中国新能源的一张名片,更是“感恩文化”的活体教材。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中国青年杂志:2007-01-05《王传福:从农家子弟到“汽车之子”》
重庆商报:2023-05-12《击鼓传福:早年父母双亡, 嫂子卖嫁妆供他求学 ,辞职创业成功,滴水之恩他涌泉相报》
暗香
一个王传福,一个刘强东不忘恩做人能做到这份上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了[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2xxx18
07年进比亚迪厂有个册子介绍过,他嫂子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女性,为了能让他上学让自己俩儿子辍学,一般人很少能做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