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亩:王传福“西安决战”映射工业风向标

融棒棒糖 2025-04-23 18:07:58

比亚迪在西安连续拿地,但传递出的信号并不简单。

3月底,比亚迪的子公司西咸新区比亚迪实业,以3.75亿元的价格在西咸拿下1210.46亩的工业用地,算上1月份买下相邻地块的1323.96亩,比亚迪在西咸已经累计拥有2534亩的展业空间。

多方信息显示,比亚迪这两次大手笔均指向动力电池的扩产,结合王传福的表态,我们认为这或许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关键一役。

大家都知道,“电池安全”是近期的顶流话题。

8亿:比亚迪的“五年规划”

先看比亚迪的两次出手。

土拍信息显示1月,西咸比亚迪实业以3.97亿元的价格拿下XXQH-ZL02-02-A地块,总占地面积约为1323.96亩,地点位于秦汉新城周陵片区天马大道附近;

3月,西咸比亚迪实业再以3.75亿拿下XXQH-ZL03-11-A地块(包含原宝能汽车的地块),总占地面积约为1210.46亩,与1月份的地块相邻。其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对比比亚迪在西安的投产的基地看,2500亩的面积几乎与其在西安草堂基地(2890亩)相当,不过却有着不一样的定位。

秦汉新城的官网信息在3月公示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其规划范围与拿地信息基本一致,项目详情介绍道:主要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零部件生产线以及附属配套设施。若结合西咸比亚迪实业注册子公司的经营范围(电池制造、销售、电池回收再利用)即可锁定,2500亩主攻为动力电池产能。

虽然未能获知该项目投资规模,但参考2022年其在广西投资的同规模电池项目(占地2500亩)来看,西咸项目的投资不会低于140亿元。对比近些年比亚迪在各地项目的投资规模,140亿可以说仅次于比亚迪深圳全球研发中心(200亿),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于为何选在此时大手笔押注动力电池,金融棒棒糖猜测此系比亚迪为“车圈决战”准备的杀手锏。有三个明显的信号:

一是造车新势力变局,头部竞争格局基本确定。2024年极越、高合、合创、哪吒相继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余下的“蔚小理零”中,除去理想2024年实现全年盈利外,三家依旧亏损,其中蔚来亏损最为严重达到224亿。

二是央企重组,下场瞄准新能源。2月东风汽车(600006)与长安汽车(000625)同时分别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重组事宜,再结合此前国资委“中央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还不够快”的表态,市场预计重组后新能源业务将会是其核心业务板块。这将会直接与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车企直接竞争。

三是王传福最新确立的“比亚迪五年规划”:五年投入2000亿元,主攻固态电池和智能驾驶;五年将研发提至首位,就算不盈利也要推动三大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最终目标是要把安全电车普及到每个家庭,让每个家庭买得起安全电车。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在电池成为核心要素的时候,依靠技术突破形成超级壁垒,获取别人难以靠近的竞争优势。这是比亚迪走向下一个五年的关键,而西咸落地的动力电池项目,便是其“五年规划”第一个锚点。

92.51亿:两大特征

对于比亚迪这类制造业企业而言,拿地意味着扩大再生产,站在陕西本土经济观察者的角度看,我们同样好奇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些制造业企业有着同样的际遇?

为此金融棒棒糖统计公开资料中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8日至今所有的陕西工业用地的拿地信息,确实有了不少新发现,我们逐个梳理。

整体来看,2024年至今共有403个企业主体在陕西获得工业用地,累计金额达到92.51亿元,累计面积达到4.84万亩。

具体到城市,榆林以148次的企业成交记录以及3.08万亩的面积,断崖式领先;西安则以94次以及7082亩的面积位居第二,余下分别为西咸、宝鸡咸阳等地市。

值得一提的还有安康市,虽然企业成交次数(60次)位居全省第三,但因为受限于企业规模,其成交面积都普遍在100亩以下,所以整体排名仍然靠后。

再来看陕西“工业用地成交前50企业”的具体名单,其中有几个鲜明特点:

1.能源化工类企业是工业土地成交的“重头戏”,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定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工业土地成交前50的企业中涉及能源化工制造的就17家,累计拿地面积达到2.12万亩,金额达到24.34亿元,且地块基本处于榆林市范围内。其中拿地面积最大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以及12月分别成交744.34亩以及7278.14亩。

综合外界信息看,落地的项目极有可能是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798.36亿元。

2.园区开发和运营的企业土地成交数量显著增加。

榜单中共有6家企业分别在西安、西咸、咸阳拿地,并同步落地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达到1825.36亩,金额为5.6亿元。对此我们认为合理解释是随着秦创原建设以及创新驱动的落实,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高效、集约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增加,从而推动园区开发主体的拿地数量增长。

6个案例中声势最大的当属排名第38位的“广州数科集团西安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由4家上市公司以及广州广电新兴产业园共同投资,项目总规模不低于12亿元,瞄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军民融合、检验检测认证、信创等四大功能板块,涉及研发基地、生产厂房及其他配套等。(详见《12亿:广州国资“西安打包造园”》)

风向标:八场硬仗

从更加务实的角度看,我们在意企业拿地后投入的项目质量,这就需要提高项目的亩均。遗憾的是碍于信息支撑不够,我们仅能将部分项目与拿地信息进行对应,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分类进行讨论:

食品饮料工业产业以西凤酒的柳林酒业智能化白酒生产基地(二期)为例,项目总占地1050亩,总投资35亿元,亩均投资强度为333.33万;百事在西安项目(一期),本期投资约5.75亿元,占地约100亩,亩均投资强度为575万。

高新制造业以铂力特的金属增材制造专用粉末材料产线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10亿亩,占地约153亩,亩均投资强度为666万;法士特在西咸的项目占地312亩,计划总投资约20.02亿元,亩均投资强度在641.66万。

数据上的直观对比,反映出的是折射出行业技术特性与资本密度的关系,站在项目驱动的背景下,显然高新制造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性更强,即有效投资的分量更重。

同步变化的还有投资结构的改善,过去一段时间中民间资本投资不振,成为陕西的心病。但工业拿地数据看已经得到极大改善。排名前50的企业中,民企共有30家,占到总量的60%,总金额为24.92亿,面积达到1.18万亩。

体现在经济数据上,2024年陕西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9%,持续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此番积极变化恰与陕西年初提出的“八场硬仗”的战略部署形成对应。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及“要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以及“推动投资规模稳中有升、结构持续向优。”

这种动能转换亦在最新数据中得到了量化验证:

1-2月的数据显示,陕西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为5.7%,但工业投资则同比增长30.5%,高于全部投资增长24.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9.4%,成为增量贡献的主力。

此外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1%,尤其是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9.7%,增速较去年全年提高37.4个百分点。

对比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则仅有1.5%,民间投资房地产开发下降2.4%。

就此而言“工业拿地”作为产业风向标,正在成为观察区域经济动能转换的核心窗口。在这背后,无论是通过引入外部资本还是培育内生动力,我们认为陕西各地市对现代制造业的战略布局正加速转化为实际成效。

5 阅读:3013

评论列表

学习

学习

2
2025-04-25 20:17

牌子一倒,一堆无人要的生产设施!

用户16xxx80

用户16xxx80

2
2025-04-24 20:45

三十多万一亩 征地我记得几万一亩[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糖果

糖果

1
2025-04-25 15:45

地本来就是国家的

糖果

糖果

1
2025-04-25 15:45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融棒棒糖

融棒棒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