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18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并对欧洲酒类产品启动200%关税调查程序。这项被《华尔街日报》称为“经济北约解体宣言”的政策,将大西洋两岸的裂痕推向新高度,也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构拉开序幕。
德国联邦议会5月20日以87%的压倒性支持率通过《战略自主法案》,批准未来五年投入4000亿欧元重建国防工业体系。法国则宣布启动“欧洲军”第二阶段计划,将核武器部署权从北约框架剥离。这些动作的背后,是欧洲对安全依赖的深刻反思——欧盟对美武器进口额暴跌62%,暴露出跨大西洋防务合作的脆弱性。
经济领域的觉醒更具标志性。欧盟委员会5月22日发布的《战略自主评估报告》显示,欧元在全球支付份额回升至23.6%,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指出:“柏林推出的万亿欧元产业振兴计划,正在重塑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逻辑。”这种转变直接冲击美元霸权体系:中欧本币结算占比提升至47%,较三年前翻倍。
欧洲军备扩张暴露的短板,意外成为中国企业的机遇。德国军工巨头莱茵金属的困境具有代表性:其精密机床70%依赖中国数控系统,稀土永磁材料85%从宁波进口。这种现象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国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建立完整体系,正通过中欧班列, 深度嵌入欧洲产业升级。
布鲁塞尔智库“欧洲之友”的调研显示,欧盟光伏组件进口的92%、电动汽车零部件的78%来自中国。即便在美方施压下,中欧贸易额仍逆势增长:前5个月达3850亿欧元,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4%,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形成深度绑定。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推演显示,若欧盟实现防务自主化,美军需从印太战区回调至少3个航母战斗群填补欧洲真空。这种力量重置对中国具有战略价值:当美军第七舰队在台海的活动频率从2023年的98次降至2024年的76次时,解放军在南海的常态化训练周期却缩短了22%。
更深层的博弈发生在货币领域。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5月25日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扩展备忘录》,将互换规模提升至8000亿元人民币。此举不仅强化了欧元对抗美元波动性的能力,更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新增127家欧洲银行接入点,推动其交易量同比激增63%。
欧盟的战略觉醒,本质上是单极世界崩塌的缩影。当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汉诺威工业展宣布“欧洲不能做任何国家的附庸”时,中国正通过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标志性项目,证明“非对抗性合作”的可能。这种战略定力,或许比关税战中的得失更具历史意义——毕竟,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才是遏制霸权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