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锂"到"利":新能源车市场的惊涛骇浪

说说大周 2024-08-11 21:02:40

最近,动力电池界的“扛把子”——碳酸锂,价格一路狂跌,直接跌破了8万元/吨的“成本线”。

这一跌,不亚于一场地震,震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人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价格再创新低的曙光,有人却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

对于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上半年,尽管宁德时代的营收下降了11.88%,但净利润却逆势增长了10.37%。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正是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功劳。

然而,对于上游的锂电公司来说,这却是一记重拳。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公司纷纷预亏,仿佛坐上了过山车,从云端跌落谷底。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电池成本降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自然也要跟着降。这不,宁德时代新推出的磷酸铁锂电芯,价格直接干到了0.4元/Wh,比去年便宜了一半还多!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个著名的"蝴蝶效应"——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这里,锂价的下跌就像那只蝴蝶的翅膀,而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是那场即将到来的"龙卷风"。

有了宁德时代打头阵,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也纷纷跟进,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

这可苦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合资车企,他们在中国市场“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正所谓瞌睡遇到枕头,就在新能源汽车大打价格战之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下跌无疑给了车企们一记强心剂。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会再次下降?

答案是肯定的!

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小众产品”变成了“主流选择”。

比亚迪率先打响那第一枪,使得其他车企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战局。然而,不出意料的话,还是出人意料了,率先倒下的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车企。

曾经不可一世的BBA,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然而,习惯了高利润的他们,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

宝马率先扛不住了,宣布退出“价格战”,奔驰、奥迪也传出要“鸣金收兵”。

不仅是BBA,大众、丰田、本田这些曾经的“销量王者”,也纷纷表示要“悬崖勒马”,不再降价。

看来,这些合资车企是铁了心要“保利润”了。

可是,他们真的能如愿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些合资车企选择了"退出"价格战。他们宣称要"尊严",要"品牌",要"提价"。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老话:输不起的人,总是找各种借口。

然而,这种"退出",实际上等同于投降,等同于退出中国市场。在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中,不进则退。

趁他病,要他命,借着碳酸锂降价的东风,中国车企完全可以再来一波价格战,彻底改写市场格局。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预言,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但现实的发展速度似乎比预言更快——合资车企们已经开始败下阵来,无法忍受低利润带来的"痛苦"。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了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曾经没有技术,没有选择,只能被迫接受合资车企的高价“割韭菜”,只能用市场换技术,一点一点积累我们的技术体系,提升我们的制造业能力。

但现在,我们有了比亚迪、吉利、长安、蔚来、理想等一大批优秀的自主品牌,他们的产品无论是在技术、质量还是性价比上,都足以与合资品牌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竞争优势。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中国企业都占据了领先地位。

我们终于实现了弯道超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异军突起,拥有了和各国车企掰手腕的能力。

从"锂"到"利",这不仅仅是一个谐音,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锂价的下跌,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最终可能彻底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市场格局。

0 阅读:53
说说大周

说说大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