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章内容:
开篇:汤姆·汉克斯站在《周六夜现场》(SNL)的舞台上,头戴标志性的“MAGA”红帽。
灯光聚焦,他饰演的“南方红脖”道格正挥动手臂高喊争议性口号,周围观众突然有些安静。
一部分人露出不解的神色,另一部分人则在社交媒体上开始了猛烈的批评。
原本想用幽默化解隔阂,结果却演变成了另一场文化战争的导火索。
这场《周六夜现场》50周年庆典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一台喜剧节目能触动如此多美国人的敏感神经?
让我们从这个争议桥段说起。
争议桥段:《黑色竞猜》的艺术初衷与现实误读在那段名为《黑色竞猜》的小品中,汉克斯饰演的角色道格是一名“南方红脖”,他反应夸张,表演带着刻意的荒诞感。
比如,他拒绝和黑人主持人握手,扭头大喊一些带有种族意味的口号。
这种表演本是想通过跨阶层、跨种族间的意外共鸣制造喜剧效果——当这位“红脖”准确答出灵魂乐发展史的问题时,节目本想展现出“分裂之后仍有交集”的主旨。
观众的解读却完全脱离了编剧的初衷。
有人觉得这样的笑料过于轻视现实,认为这种刻板化的“红脖”形象像是在辣手讽刺支持特朗普的7500万选民。
而保守派更愤怒地指出,这种呈现带有恶意,根本无法拉近立场不同的群体,反而让矛盾更尖锐。
节目编剧显然没预料到,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会让这个桥段的真正意图被掩盖。
SNL庆典的文化宣言,触及了哪些美国社会敏感神经?
整场50周年庆典更像是一场文化宣言。
开场时,喜剧泰斗史蒂夫·马丁开玩笑提到自己“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海湾度假”,影射了特朗普时期曾引发争议的地名更改政策。
而音乐剧的表演桥段里,又穿插了对意识形态相关议题的隐喻,比如“迁居佛罗里达的某个巨人”的讽刺形象。
SNL一直以来都以政治讽刺而闻名,但这一次的表演显得过于集中于所谓的“自由派”幽默。
许多保守派观众觉得,这场庆典根本不是为所有人制作的,而是变成了一个精英圈层“自娱自乐”的舞台。
讽刺也好,恶搞也罢,当幽默专注于某种政治立场时,它很容易被另一方视为攻击。
这种笑料之所以触痛许多人,主要是因为美国当前高度分裂的社会局势。
狂热的政治氛围让很多人变得敏感,任何与他们价值观冲突的内容,都会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当幽默被政治化:如何解读被指滞后的创作思维?
另一个被讨论最多的问题是,SNL的创作是否已经跟不上时代。
这次庆典中,多次提到如2016年的桥段——黑人主持、特朗普的竞选口号、“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元素等等。
而近年来,美国社会本身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很多过去被认为是保守派“专属”的标签,渐渐没那么适用了。
比如,特朗普在上一届选举中拿到了创纪录的拉美裔选票比例,说明保守派已经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白人群体”。
这些新的群体变化,让SNL的一些经典讽刺套路显得过时甚至偏颇。
观众对此的反感与节目反复使用的老梗息息相关。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总结的那样,当喜剧被绑在政治立场上,就很难再讲述普遍而不冒犯的幽默了。
从热搜话题到现实冷场:美国公众为何分裂?
虽然整个庆典中的话题一度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比如#抵制SNL#的话题在Truth Social上获得了数百万条互动,但在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却意外冷场。
数据显示,SNL的核心观众——18岁到49岁群体中,有12%的人选择不再观看节目。
这种“两面”反应有意思:有人在网上热烈讨论,有人却不再把它当成值得追看的节目。
矛盾的本质在于,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鲜少与与自己意见对立的人交流了。
于是,SNL的这种“拿双方开玩笑”的模式,不再被视为调和分歧的幽默,相反,它变成了进一步撕裂的催化剂。
结尾:一些评论人认为,这场庆典是SNL向经典幽默的一次告别,也有人说它折射了娱乐创作者面对当下环境时的窘境。
无论怎么看,这件事提醒了我们,幽默在一定时候是让人“共鸣”的工具,但也可能轻易变成激化矛盾的火药。
或许,如何深刻地通过艺术表达复杂的现实,而不是用简单的标签化来“取悦”或“讽刺”,才是所有娱乐领域都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