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坚定的眼神,赤胆的忠心,看不透的内心,谁能够预知最后的结局?”
这句话,出自当年很火的谍战片《风筝》。用这句话来描绘一个特工的人生状态,确实太合适了。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则往往比艺术更惊心动魄。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或许,看懂了它,会让我们在多事之秋的今天,多一份坚定。
一:被枪顶着头的国军高官1947年10月,解放军辽南军区的一个哨岗附近。
几名解放军战士同往常一样,四处巡逻。在过去数月,该军区多次与国军交手,战绩一向不错。才32岁的的我军悍将、辽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更是深得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信任。
吴瑞林
突然,战士们发现前方有人走来。他们原以为是在附近劳作的农人,但仔细一看却吓了一跳:
此人三十岁左右,身穿一件国民党军官的衣服,全身满是泥垢,显得十分狼狈。
战士们根据衣服判断,他应该是国军校级军官。他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没有多想,几名如临大敌的战士冲上前去,端起枪瞄准了他。来人并没有掏出枪来,任由这几名战士用枪顶着他的头。而更令大家惊讶的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一丝笑意。
按照规矩,几名战士盘问起他来。谁知,对方却非常淡定地说了一句:
“不要多问了,带我到你们连部去吧!”
巡逻战士是懂得起的,此事必非同小可。于是,几人果断把他扭送进了连部,交到了连长和指导员手里。
连长和指导员也觉得稀奇,盯着那人看了好几圈,开始发问。谁知,那人还是什么都不肯交代,又淡淡地冒了一句:
“你也不要多问了,送我到你们营部去吧!”
连长觉得此事蹊跷,一刻不敢耽误,直接把人又往上送了。就这样,一级又一级,最终这名国军军官被送进了辽南军区,送到了司令员吴瑞林手上。
到这时候,这名国军军官终于愿意开口了,他摊牌:
“我是902号!请向上级核实我的身份。”
戎马多年,吴瑞林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这也太神了。
吴瑞林查了自己这个级别能了解到的代号,没有“902””这号人物,那就说明:如果此人没有说谎,那他必是由级别更高的首长们派出去的。
赵炜
随后,吴瑞林一封绝密电报发给了中央情报部。中央的回复很简洁,却足以让吴瑞林兴奋起来。只见,上面写着:身份确认,速送至辽东分局。
二:一手中正剑,一手绝密情报,他是谁的人?吴瑞林并没有把902直接送到辽东分局。他决定趁还有点时间,让902把所知道的附近国军相关信息写下来,方便自己接下来的军事安排。
902很乐意“效劳”。他在一张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一行字:902,赵炜……
赵炜,是他的真名。
在接下来的材料里,赵炜把自己过去数年的经历梳理了一下:
这些年,他是如何一步步在国军内部经营的?
现在又为何,出现在辽南军区的管辖范围内?
一段属于中国特工的传奇,就这样展示在世人面前。当年,吴瑞林司令看完材料,沉默了许久才说了句:辛苦了;而多年后的今天,当902的经历出现在各类战争纪念馆里时,同样令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叹。
赵炜是河北人,看上去有着北方汉子典型的憨厚。1939年,20岁的他考入黄埔军校。入校后没多久,各科成绩极好的赵炜就成了同学们眼里的“明星学员”。
那时候,校长蒋介石有个习惯:每年都会抽时间,接见成绩较好的黄埔生。他认为,这是自己笼络人心的好机会。
年轻的赵炜,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蒋介石问了赵炜不少问题,他都对答如流。于是,蒋介石拿出一把中正剑,“赏”给了赵炜。对当时的国军将领来说,有中正剑在手,未来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蒋介石
毕业后,赵炜被分派到第五战区,成了战区下属13军独立团的少尉见习官。在他的带领下,该独立团的训练成绩极佳,李宗仁也很快注意到他,一路提拔他。
既然如此,那赵炜为何会成为我们的人呢?
说到底,这还是得跟当年周总理、李克农等人的安排有关。当年,为了了解国军各战区的情况,周总理和李克农往各战区安插了一些我们的人。这些人除了获取情报外,还有一个工作:在国军年轻军官里,发展我们的力量。
优秀的赵炜,很快就被我军潜伏在第五战区的特工朱建国发现。当时,朱建国表面的身份是第五战区的一名参谋,实际身份是李克农这条线上的地下党。(注:请大家也记住朱建国的名字,他的经历,是另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作为一名老特工,朱建国一眼就看中了赵炜。他发现赵炜对共产主义是很感兴趣的,每次战区缴获了一些我军的宣传册子和书籍,赵炜都会留下几本,偷偷地看。
朱建国觉得,像赵炜这么优秀的人,值得自己冒险接近。于是,在此后共事的日子里,朱建国便以朋友及同事的身份,时不时地跟他探讨理想。
当然,让赵炜发生改变的,除了朱建国的影响外,还有他对国军的失望。当年入黄埔军校时,赵炜曾立志救国救民,奈何在国军内部待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发看透了其内部的腐化、派系之间的争斗。这一切,都让赵炜迷茫。
朱建国的出现,让赵炜看到的希望。此后不久,赵炜成了我军插进国军内部的一把利剑。
能得到赵炜这员“大将”,负责情报工作的李克农高兴极了。他思考了很久,亲自给赵炜定下了代号:902。
李克农
与此同时,李克农还专门让朱建国向赵炜交代了两个紧急联络方式:
1、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北平的报子街库资胡同8号,是我军的秘密联络点,
2、如果落到自己人手里逃不脱,可找到级别够高的我军军官,报出代号“902”,公开身份。
这两点,朱建国反复交代了好几次才放心。而彼时才20多岁的赵炜,确实也没想到,后来这两个紧急联络方式他都用上了。
三:902的胆量和手段说实话,对于坐镇总部的李克农来说,自把902“安插进去”第一天起,他就在密切关注着。朱建国是李克农手下的王牌特工,他曾反复跟李克农强调:此人能力不在我之下。李克农想看看:这902,到底有什么本事。
果然,902没有让他失望:
一方面,赵炜很清楚自己在什么位置上能发挥出更大作用。所以,在晋升这件事上,赵炜从不在乎虚名,他要的是能掌握到具体信息的岗位。很快,他就当上了国军东北保安司令部机密室的参谋。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标示国军东北作战态势图。
试问,还有什么工作能比这更快知道国军动向?有他在这个位置上,国军前线部队能拿到的作战态势图,我军能拿到一份一模一样的。
另一方面,赵炜的胆量,也让李克农赞叹不已。
他最经典的“手笔”是:一道假命令,直接把负责区域的战局都改变了。
当时,国军在东北接连遇挫,名将杜聿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他决定让13军和新6军往长春靠拢,以达到增援长春的目的。
杜聿明
这一计划,很快就被赵炜发现了。但他明白:仅是知道这一计划是不够的,他必须摸清这两个军具体出动的时间、以及会驻扎在哪个位置。于是,那几天他便利用自己的关系,四处打听信息。
然而,让赵炜没想到的是,等一切信息都摸清后,离两军行动的时间已经太近了。此时的他,就算冒着暴露的危险把情报送出去,我军相关部门也来不及调整部署了。
好不容易弄到的情报,成为废纸也就罢了;这两个军要是按计划行动,前线不知会有怎样的变数。
没办法,赵炜只能出险招。他回到司令部参谋室,拟了一道假军令,发给了13军。只见,上面写着:
“你军车运至清原后火速急行军至新滨三源浦,迅速进入阵地……”
对赵炜来说,这其实是一次“大赌”。
其实,只要13军军长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让他到三源浦这个地方是不合逻辑的。但赵炜很了解这些国军将领:一方面,这些人对于增援自己人,并没有多大兴趣;另一方面,在东北的国军当时本就乱得很,各种不合情理的命令天天都有,下面的军官也早就习惯了……
果然,13军军长接到命令后,马上就按赵炜说的做了。接下来的事,就可想而知了:13军正好路过我军162团的埋伏区,直接被我们包了饺子。杜聿明的计划,就此泡汤。
事后,杜聿明暴跳如雷,他反复问手下:13军怎么会出现在那里?13军军长那个废物到底是咋想的?
后来,也确实有人认为13军可能收到了假命令,杜聿明也命人查过。但赵炜早就把一切痕迹都抹得干干净净,此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四:他不得不逃情报越送越多,赵炜也越来越有经验。如果他能继续干下去,对我军的作用将是更加不可估量的。然而,令人痛心的是,1947年9月,震惊各界的“北平共谍案”发生了。
对我军情报系统来说,这是一次大劫难。当时,我军在北平、沈阳的一大批特工被捕,系统遭受毁灭性打击。
令赵炜极为痛心的,是老战友朱建国的被捕。敌人对朱建国使用了各种酷刑,希望他把自己发展的特工全部交代出来,但他什么都没说。(1948年,朱建国被敌人残忍杀害。)
朱建国
朱建国的被捕,让赵炜嗅到了危险的来临。他想起了对方早前跟自己说过的紧急联络方式,于是迅速赶到北京报子街库资胡同8号。
赵炜敲响了8号的门,出来的是一个穿着皮夹克的男人。赵炜扫了一眼,判断出此人必是国军特务。于是,他赶紧用外地口音问道:“请问,这是库资胡同7号吗,俺来找亲戚!” 对方见他一身乡下人打扮,便很不耐烦地说:“这是8号,不识字哇,快滚,别耽误我事!”
离开库资胡同8号的赵炜,又迅速赶回东北,想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暴露。但凡还有一丝能继续潜伏下去的希望,他都会待下去。
赵炜不敢回住处,也不敢回司令部,只能在沈阳四处打听。从几位国军熟人嘴里套话后,他确定:自己已经暴露,敌人准备好了天罗地网,就等他往里钻……
没办法,越炜只能逃。
从国统区到解放区,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路上,赵炜游过太子河、穿过青纱帐。期间,他还借宿过山民家里。
山民见他穿着国军军官衣服,又害怕、又厌恶,他便解释说:“我本是国军军官,打了败仗,现在打算不干了,要逃回老家去!”善良的山民认为他能回头是岸也是好事,便好心给他点饭吃、让他借宿一晚。
而当遇到有国军士兵盘查时,赵炜便称自己是奉上峰之命,来山里视察的。那些士兵见他穿着军官的衣服,不敢抓他。
就这样,数日后,赵炜终于进入辽南军区范围内。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进了解放区,还想往前走,直到被我军几名士兵用枪顶住了脑袋。此时的他,一颗悬着的心才放松下来。
后来,赵炜受到了陈云的接见。对于他能活着出来,同志们都为他高兴。
赵炜
尾声:新中国成立后,赵炜的事被写进了各类军史书籍里,成为中国近代特工史上“十大金刚”之一。对于这些荣誉,他总是说:我不敢当,不敢当啊!
他总是念着老友朱建国,还有那些死去的情报人员。这些人里绝大多数他都没见过,又或许他见过,但不知道对方也是自己人。
这些人的真名是什么,他们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或许我们很难再搞清楚了。但正如毛主席的一首词里写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国, 是无数的“他们”,拼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