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莎莎舞厅揭秘:聋哑人群为何成为舞厅热门?

孤独的快乐生活 2023-10-11 17:23:26

莎莎舞厅,是成都、重庆一带对过去交谊舞厅的一种戏称,其实舞厅的名字就是某某舞厅,现在人们之所以会将交谊舞厅称为莎莎舞厅,这和舞厅的经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交谊的出处是,元·杨瑀《山居新话》:"交谊如此,诚不减古人也"明;·高启《寄杜二进士》诗:"交谊多年见,乡愁近日知";明·杨慎《伏枕行赠严应阶》诗:"严夫子交谊非凡流,往时倾盖今白头";郭小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他们却以纯真的阶级感情,与主人一见面结为生死的交谊“”。

交谊,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āoyì,是相互交往的情谊的意思。过去的舞厅称为交谊舞厅,其实从交谊二字来理解,交谊舞本身就是人们社交的一种方式。

人们通过在舞厅跳舞,喝茶或是喝酒,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并因此而建立深厚的友谊,故,将跳舞休闲的舞厅称为交谊舞厅,跳舞的舞蹈称为交谊舞。

交谊舞,严格来说也是一种舞蹈,其舞步有三步、四步,根据音乐节奏还可以称为快四步、中四步、慢四步,三步也分为快三、慢三、很多人将快三称为华尔兹,这种舞步节奏比较快。

舞者通过优美的旋律,在舞池中翩翩起舞,时而正转,时而翻转,乐曲欢快流畅,舞步轻盈,舞姿优美,既可以让别人欣赏,同时舞伴双方通过愉快的合作,无论对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当时的交谊舞称为高尚娱乐。

由于是高尚娱乐,那个时候参加舞会的人,都会打扮的非常正式,男人是西装革履,体现翩翩风度,女士有专门的礼服,要精心化妆,宛如人间仙女。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交际方式逐渐变化,娱乐方式逐渐增多,人们的交际不再停留在交谊舞这种单一的方式,交际开始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但作为传统的交谊舞,这也是一种文化,虽然交谊舞本身是帕来品,但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交流方式。交谊舞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如何经营下去,这需要不断进行革新,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这个行业得到发展。

环顾成都,大大小小的舞厅有几十家,从业人员也是好几万,除了舞厅自身的产值以外,还能带动舞厅周边经济的发展,比如周边的茶馆、KTV、餐饮、酒店、停车场等产业的发展。

要做好舞厅的经营,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变,这就是成都莎莎舞厅发展的原因,莎莎舞厅虽然是一种戏称,主要体现在经营方式的改变上,舞厅除了门票收入、酒水收入,小吃收入以外,人气是最重要的。

现在都讲究流量,舞厅的人流量是决定舞厅兴衰的关键。一个舞厅是否兴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男舞伴进来能够找到合适的舞伴,这是支撑舞厅消费环节中最重要的;二是女舞伴找得到钱。

这就要考验女舞伴的颜值、综合素质,舞蹈水平等因素了。只要这二者有机的结合,那么这个舞厅要想不赚钱都不可能。

为了达到这二者的平衡,很多舞厅经营者在新、奇上下功夫,比如引进聋哑人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招数。

这些聋哑女孩年龄普遍不大,小的不到20岁的,大的也就是20出头,他们的颜值普遍比较高,有的女孩舞跳得非常好,不管是三步还是四步,都会应对自如。

最开始这些聋哑女孩集中在半生缘,聋哑女孩的到来,让半生缘一直非常火,小小的大厅通常是座无虚席,多数人只能站在舞池周边,小小的空间也算是人满为患,从晚上8点到凌晨一点,还是人来人往。

不久红石榴开业,这个舞厅开始对聋哑女孩是不怎么感冒的,但后来发现经营业绩不好,随着聋哑人的进入,舞厅经营走出困境,最终也火爆了很长一段时间。

温江了开了一家舞厅叫夜潮,听这个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夜潮的经营者可能也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的,舞厅开业就迎来了部分呢聋哑人,所以开业到现在,流量在温江的舞厅也算是最好的。

金沙的西单附近,有一家新开的舞厅,舞厅的装修在成都也是数一数二的,舞厅开业时,尽快老板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给女舞伴补贴,穿旗袍的每场补贴200元,其目的就是希望引进一批素质比较高的女舞伴。

但长期补贴对于舞厅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在成都的部分舞厅关门以后,随着大批聋哑女孩的到来,舞厅起死回生,终于走出亏损的魔咒。

位于成温立交桥附近的一家舞厅,也算是开了好几年了,但一直生意比较秋,最后被天涯收购,天涯老板对舞厅经营也算是经验丰富,活生生把天涯经营成网红舞厅。

天涯接手经营以后,这家舞厅也是依靠聋哑女孩打开了局面,有一段时间其火爆程度超过了天涯,每晚还要限流,去晚了就进不去了。

一时间在成都的莎莎舞厅中,有一个非正式的传闻,哪里的聋哑女孩多,哪个舞厅的生意就好,聋哑女孩成了舞厅经营者的致胜法宝。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哈哈,我也不知道!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