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汉的开创者,毛主席曾经这么评价过他: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刘秀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光武帝 刘秀
在位32年
年号建武(25--55)、建武中元(56--57)
刘秀(前6--57年),字文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祖上曾被封为舂陵侯,其父为刘钦(曾任济阳县、南顿县县令)。曾被更始帝封为武信侯、萧王。22年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一战成名,打败王莽军。
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25年8月5日),刘秀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称帝,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建国号汉,改元建武,史称东汉。随即派兵攻占五社津(今河南巩县北)等要塞,并于十月攻占洛阳,并迁都于此,改洛阳为“雒阳”,把南阳设为陪都。采纳来歙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建议,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建武三年(27年)六月,刘永被杀。并且消灭赤眉军于宜阳,夺取长安,取得东西二京。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将军朱祐、建威大将军耿弇北讨彭宠,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宠被奴仆杀死,刘秀攻占燕蓟及其以北地区。建武六年(30年)二月,杀董宪于朐县,夺占东海之地。关东各割据势力相继被刘秀击破。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十九己卯日(36年)吴汉攻克成都,东汉统一中国。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等地的割据政权,于36年平定盘据蜀地的公孙述,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中国再次归于一统。36年,岭南九真俚人张游率部众归附东汉朝廷,被封为“归汉里君”。
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职权,全国政务皆通过尚书台而总揽于皇帝,善待功臣,简化机构,中和矛盾,整顿吏治,禁止外戚、宦官干政;
在经济上,与民休息,释放奴婢(曾先后九次颁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抑制豪强(其中重要措施为度田即丈量土地和利用酷吏打击豪强),兴修水利,减轻租税徭役;
在军事上,裁并四百余县,取消内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削弱地方兵权,扩大中央直接统辖的军队;
在文化上,重视文教,提倡儒学,谦和纳士。同时,节省开支,史称“光武中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57年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四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一共有十一子,郭皇后郭圣通生了五个,光烈皇后阴丽华生了五个,许美人生了一个。郭氏与阴氏并为光武生下五子,及光武即位之初,并为贵人。建武二年(26年)因阴氏族小辞后,郭氏因得立为皇后,其长子疆遂立为皇太子。光武因此甚感有愧于阴氏,益加宠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废郭氏,立阴氏为后。初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又以阴氏长子东海王阳聪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疆又上表辞位。乃废疆为东海王而以阳为皇太子。阳改名庄,即日后之汉明帝。
“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备注:中国历史上废太子中最会做人的人,不但保全自己,也保全了后代。
刘疆(25年-58年),又名刘强,东汉光武帝刘秀嫡长子,初立为太子,后改封为东海王,谥号东海恭王,母为郭皇后。建武二年(26年),其母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刘疆为皇太子。41年,郭皇后被废,刘疆心中不安,请求光武帝改封他为藩王。光武帝最初不忍心这样做,终于在43年六月封刘疆为东海王,52年就国。
因刘疆不是因过错而被废,所以光武帝特别加大封地,“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刘疆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五月病逝,终年三十四岁。对东汉政权来说,刘强的死和刘强辞太子一样重要,刘强辞太子避免了东汉权力结构的内在矛盾,刘强的死避免了皇室家族的骨肉相残。从刘强最后的绝命上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强对天下大势一清二楚,对皇太后在政权中的地位心知肚明,他对儿子刘政的叙述后来被证明是先见之明。汉明帝刘庄是个做事的人,东海王刘强是个做人的人。不管有什么具体原因,刘强之死和刘强辞太子都是从整体大局出发、都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做出的决定,刘强才是为东汉政权做出重大贡献和重大牺牲的人。
战功赫赫的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28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故称“云台二十八将”。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分别为太傅高密侯邓禹、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左将军胶东侯贾复、建威大将军耿弇、执金吾雍奴侯寇恂、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建义大将军鬲侯朱祐、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卫尉安成侯铫期、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骠骑将军慎侯刘隆、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河南尹阜成侯王梁、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左曹合肥侯坚镡、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右将军槐里侯万脩、太常灵寿侯邳彤、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追加)、大司空固始侯李通(追加)、大司空安丰侯窦融(追加)、太傅宣德侯卓茂(追加)。
中央集权——尚书台
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成语由来:失之东隅、得陇望蜀均与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