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其不但有着管理后宫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封建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另外皇后还承担着“母仪天下”的职责,其行为品质对全国女性有着示范作用,在古时地位尊崇。
但在唐代中后期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从唐宪宗至唐昭宗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皇帝们一直都没有册封皇后。
期间几乎所有有皇后名分之人,皆是靠着儿子登基被追授皇后之位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古代虽然长期实行一夫多妻制,但女性配偶的身份差距一直都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正妻地位最为尊崇,在唐代“妻”的身份还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在《唐律疏议》中有“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的律令。
这要求唐代男子不得损害正妻的家庭地位,而在唐朝皇室中,皇后也有着独特的地位,不但后宫的妃嫔均由她们掌管,她们也会参与到一些政治工作之中。
首先皇后的册立意味着后宫体系的建立,在唐代对于后宫人数有着明确的规定,《旧唐书》记载:
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娱,正二品;捷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毛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舆服饰。
在册立皇后之后,皇帝的后宫人数就会按照此规定严格实行,这对于皇帝的私生活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有助于他们免于沉迷酒色,不务政事。
此外皇后还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或庆典,向公众展示女性的典范仪态。
比如麟德年间武则天就陪同唐高宗李治参加了泰山封禅大典,而且唐代时每年官员和她们的妻子也要拜见皇后,这让唐初皇后的地位格外突出。
除了作为皇帝的伴侣之外,唐代皇后还有主持祭蚕典礼的职责,她们作为天下女性的代表祭祀蚕桑,为天下女性祈求织造工作的顺遂,这让她们的政治地位愈发重要。
但即使皇后在唐代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唐代中后期的诸位皇帝依然不愿册封皇后。
对于他们的这一做法,有人认为这是南北朝传统的孑遗导致的,因此我们不妨将目光回溯,看一看乱世中皇帝们不立后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没有立后,有人说这是因为六国美女众多,让他无法挑出合适的人选,亦或是嫪毐和其生母赵姬的事情刺激到了他。
不过由于秦代存续时间极短,因此这次不立后也没有对我国政治体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没有册封皇后,这在南朝甚至成为了一股潮流,但不同皇帝不立后的原因之间,还存在些许差别。
第一类皇帝是为了纪念自己早逝的发妻。
比如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嫡妻虞孟母在永嘉年间就去世了,司马睿在称帝之后就将其追封为皇后,并从此不再立后,这段伉俪情深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除了司马睿之外,宋武帝刘裕和齐高帝萧道成也都为了怀念早逝的发妻不立皇后,从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开国君主柔情的一面。
第二类皇帝和第一类相反,是因为他们和正妻的感情不佳。
比如梁武帝萧衍的发妻郗徽为人善妒,在生前和萧衍就关系不佳,其去世后萧衍甚至梦见亡妻化作蛟龙藏身于皇宫的水井之中,这导致萧衍夜不能寐,之后也不敢提立后之事。
梁元帝萧绎和正妻的关系就更差了,在其还是王爷的时候他的妻子徐昭佩因为萧绎单目失明,每次见他的时候就只在半边脸上化妆,这让萧绎大为恼火,并在太清三年将其赐死,之后他也再没有迎娶正妻。
第三种原因是皇帝在位时间太短,以至于没来得及册封皇后。
这一种在南朝最为常见,由于当时政治局势动荡,王朝更替频繁,很多皇帝都是临时上位,自然没有立后的准备。
其中不少人很快就被其他野心家赶下了台,也就成为了“无后之帝”了。
但唐代中后期的帝王显然和他们不同,虽然当时唐代已经面临军阀割据的风险,但较之南朝皇帝们来说,权力依然极大,而且有不少皇帝都有明确的宠妃,不存在感情不和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唐代帝王不立后的原因和南北朝时期并不相同。
那么我们不妨从唐代的史料入手,分析一下唐代帝王不愿立后的原因了,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是唐代前中期出现过武后干政,甚至称帝的情况。
这对于唐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敲响了警钟,皇后特殊的地位将令她们掌握大量的政治资源,一旦出现有野心而且有能力的皇后,那么唐朝政权很有可能再次迎来危机。
其次和南北朝时代不同,唐代的皇后选择一般倾向于世家之女,像武则天那样出身于寒门的皇后是非常罕见的。
这些世家女子虽然在修养上有一定的保证,也可以促进皇帝和外戚重臣之间的关系,但一旦皇帝出现意外,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难保唐朝不会重蹈东汉的覆辙。
至于第三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不立后”这一做法的开创者唐宪宗身上寻找。
在唐宪宗继位之后,大臣们纷纷进表希望他能册封其嫡妃郭氏为皇后,这位郭氏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在平日里品行端庄,并无任何不良表现,足以成为母仪天下的典范。
但唐宪宗却始终不愿接受这一提议,他提出了两个推辞的理由:
第一个问题是来年存在“子午之忌”,对夫妻关系不利。
第二则是“帝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
由此可见,唐宪宗是担心自己一旦册封了后妃,那么后宫的人数就要确定,而且自己的私生活也要受到皇后的监督,这显然不是他所希望的,因此他才没有册封皇后。
可以说唐代中后期皇帝选择不立后的理由,多半出自政治和私欲的考量。
这种做法虽然有效避免了外戚乱政形势的出现,但却让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悄然崛起,那就是在唐代后期祸乱朝政的宦官势力。
宦官从出现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皇权的重要代言人,他们的工作围绕着皇帝展开,虽然不会接触到国家政治机要,但由于皇帝的宠信他们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皇帝和外廷群臣出现猜忌的时候,宦官更是会成为皇权与群臣抗衡的工具,在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的争斗就对朝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而在唐代由于皇后地位尊崇,因此她们可以成为皇帝的贤内助,帮助他平衡群臣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时候还能行使皇权,这其实和前朝宦官的职能颇为类似。
但在唐朝皇帝不立后之后,皇后的角色出现了空缺,宦官势力便趁机崛起,从唐玄宗一朝后期开始,宦官们便拥有了批阅奏折、内呈外宣的权力。
高力士,李辅国等人,在当时风头一时无两。
到了唐代宗时期,朝廷又设置了内枢密使一职,这让宦官真正走进了唐王朝的权力中枢,并承担了一部分宰相的职权。
由于宦官和皇帝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他们比宰相更能洞悉皇帝的想法,皇帝也对他们愈发重视,唐朝大权也逐渐旁落到宦官手中。
更重要的是,在唐朝皇帝不册封皇后之后,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权力继承体系变得难以运行,皇后的缺位同时,也意味着嫡生子地位的缺失。
没有了嫡庶之分后,皇权继承成了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此时有着内呈外宣的宦官们,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篡改皇帝的旨意,扶持符合自己利益的皇子继承皇位。
到了唐代后期,宦官甚至有直接杀死皇帝,拥立傀儡皇帝的做法,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仅此一家的。
唐代皇帝之所以不立后,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希望消除威胁皇权的风险,但在去除外戚影响的同时,唐朝统治者对于宦官权力的限制缺乏考量,甚至主动将大权交到宦官手中。
此举破坏了朝堂的权力结构,将唐王朝一步步推进了深渊,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