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俘虏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

八哥历史 2025-03-23 22:23:42

魏晋时候的政治情况变得特别快,各种各样的战争不断发生,而这些战争正是俘虏的主要来源。

三国时候,各路诸侯打来打去,还有农民起义,这些都是俘虏的主要来源。西晋虽然短暂统一,让大仗少了一些,但贵族间的权力斗争、民族间的矛盾却越来越厉害,这样一来,因为皇族内斗、民族战争、起义被抓的俘虏就多了。

战争的情况不一样,俘虏的来源就不同,再加上那时候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胜利方怎么看待俘虏,还有他们怎么处理这些俘虏。

【来源于军阀割据战争中的俘虏】

汉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189年,董卓接到命令带着军队进了洛阳,他废掉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己掌控大权,搞得大家都很害怕。各地的诸侯就借着打董卓的名义,选了袁绍当头儿,一起对付董卓,最后董卓被杀掉了。

董卓之乱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却让东汉的局势来了个大翻身,拉开了三国争斗的序幕。从中平六年之后,全国分裂,军阀们你争我斗,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91年。

这段时间里,各大军阀和土豪强人们“大的地盘跨好几个郡县,中的守着座座城池,小的也聚集在乡间小路旁”,都不肯老实待着,互相打来打去。

为了想要统一,接连不断地挑起打仗合并的事情,混乱的战斗中产生了大量的被抓的人。

在魏明帝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吴国和魏国打了起来。吴国的几位大将,全琮、朱然、孙伦、诸葛瑾、步骘,带兵去攻打曹魏的地盘,包括芍陂(现在安徽寿县南边)、樊城(现在湖北樊城)还有柤中(现在湖北沮水的上游)。

司马懿主动要求打仗,吴军吓得连夜逃跑。司马懿带着军队追到三州口(就是现在的湖北监利县南边),最后“打败敌军一万多人,抢了他们的船和军用物资才回去”,抓了很多俘虏,赢得非常痛快。到了魏景元四年(262年)十一月,魏国打蜀国的时候,魏国的将军邓艾带着一万多士兵,在绵竹(现在的四川德阳北边)杀了蜀国的将领诸葛瞻,还把他的头送到了京城。

大军攻打雒县(现在的四川广汉北边),蜀国的皇帝刘禅选择了投降,后来被赐予安乐公的封号,并搬去了洛阳居住。

三国时期,很多俘虏都是军阀打仗时抓的,这是因为那时候国家分裂,各军阀自己管自己的地盘。

【来源于统治阶级内部战争中的俘虏】

司马家靠着贵族官员的帮忙,搞了一场政变,建起了西晋王朝。为了不让大家族势力太大,也为了防止像曹魏那样灭亡,西晋就分封了好多自家亲戚为王。

但西晋的皇帝们能力品德不够,让大家不服,结果王室贵族间的权力斗争从朝廷吵嘴变成了大打出手的内战;东晋呢,虽然偏安一方,但那些贵族家族势力更大了,士族和皇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内战一个接一个。统治者内部都在抢权夺利,天天打来打去,弄得出现了不少身份特别的俘虏。

在这些被抓的人里,最出名的要数西晋八王之乱里的那些皇族。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由有点傻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结果杨骏就趁机掌控了大权。

贾南风皇后和楚王司马玮联手除掉了杨骏的同伙,接着又害死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可后来,贾皇后又把司马玮给杀了,自己独揽大权。

在晋朝惠帝永宁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把贾南风给杀了,然后把惠帝赶到了太上皇的位置,自己就当上了皇帝。

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人带着十万大军去攻打司马伦,活捉了司马伦的手下,并且全部杀了。晋惠帝重新当上皇帝后,听了大臣们的请罪,就把“赵王伦、义阳王威、九门侯质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同伙”都给杀了。

可是,晋惠帝没法管事的问题还是老样子,司马囧、司马颖这些皇族王爷为了抢中央的大权,经常打起来,而且越闹越大,政治环境和社会生产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死了以后,因为他儿子乞伏公府太小,所以大臣们就选了他的弟弟乞伏乾归来当王。

在武元王更始四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412年,乾归和他的十多个儿子被公府的人给杀了,之后公府的人就跑到大夏躲了起来。

乞伏乾归的儿子炽磐,还有乾归的弟弟智达和木奕,他们联手去打公府。公府一看情况不妙,赶紧逃跑,但智达他们穷追不舍,最后在嵻崀南山抓住了公府和他四个儿子。这五个人都被带到了谭郊,遭受了车裂的极刑。

内部争斗可能不像诸侯间争夺地盘、争霸天下那样声势浩大,但它的残忍和血腥程度却更加厉害。在这些内乱里,被抓到的败者大多会被扣上谋反的帽子,遭受最严厉的惩罚。

【来源于农民战争中的俘虏】

魏晋时候天下大乱,朝廷管不住事,当官的为了过奢侈日子,拼命搜刮百姓,还老争权夺利,打来打去。再加上那些年干旱、水灾、虫灾、霜冻,还有瘟疫这些天灾一个接一个,老百姓活得太苦了,简直没法活下去。

老百姓无处安家、到处饿肚子,大旱大荒的时候经常出现“人吃人”的惨事。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只好起来造反、不断闹起义。汉朝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是分裂割据的开始,黄巾起义抓了很多俘虏。

公元192年,也就是汉献帝初平三年,有上百万的青州黄巾军打进了兖州,先杀了任城国相郑遂,然后又闯进了东平,就是现在的山东东平县东边。兖州刺史刘岱也在这场战乱中被杀。之后,鲍信他们请曹操来当兖州牧,曹操马上带兵去攻打驻扎在寿张东边,也就是现在山东东平县西南的黄巾军,一直追到了济北,大概在现在山东长清的东南边。

曹操那时候是济南的长官,还管着兖州,他的势力正在一点点变大,急需增强军队。黄巾起义让那些有权有势的地主们吃了亏,东汉朝廷也晃得厉害了。曹操跟起义军是对头,可他心里憋着股劲儿要争天下。黄巾军灭了不少地方霸主,倒也给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帮了忙。汉朝末年,军阀们打得不可开交,诸侯们都想当老大。为了吸引人才,他们得有个好名声,而且大家都说“杀投降的人不吉利”。

黄巾军打了败仗请求投降后,曹操接纳了三十多万投降的士兵,还有一百多万家属和百姓。他从这些人里挑了些厉害的,组成了自己的军队,叫做“青州兵”。

被收编的青州军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只听曹操一个人的,自己管自己。曹操跟青州黄巾军打仗时,抓了好多俘虏,收编他们是最好的办法。到了东晋,老百姓要交很多田租还要服劳役,阶级矛盾眼看就要爆发了。

公元399年,也就是晋安帝隆安三年的时候,司马元显发布命令,让江东八个郡里那些从奴隶变成佃户的人必须去当兵。这个做法让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更大了,老百姓们都非常不满,其中孙恩和卢循领导的起义就是最出名的。孙恩、卢循还有徐道覆这些人带着老百姓起来反抗,他们打着五斗米道的旗号,很多被迫当兵的佃户和农民都跟着他们一起干了。

可是,这场起义最后还是没能成功,徐道覆等很多起义的领头人都被处死了。

孙恩和卢循发起的起义,在东晋的农民起义里算是拖得最久的一场,足足斗了十二年。他们的起义地盘也大,覆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好多地方,给东晋那些大门阀贵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来源于民族政权间战争中的俘虏】

魏晋南北朝那会儿,是很多民族聚在一起、慢慢变成“中华一家亲”的重要时候。汉朝快结束的时候,南匈奴就投靠了东汉,搬进关内住,这就像是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搬进中原地区的先声。

到了西晋时期,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这些地方,胡族和汉族已经住在一起了。这样的居住情况让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打仗都变得容易起来。同时,汉族的朝廷内部不团结,政权很不稳定,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也很严重。于是,少数民族就借着这个机会,纷纷往中原地区迁移,想找机会恢复他们原来的生活。

八王之乱结束后,好多胡族建立了像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这样的政权,他们大举进攻南方,西晋就这样没了,东晋也挡不住他们,贵族们都逃到南方去了。这些不同的民族政权打来打去,俘虏了一大堆人。

《晋书》里的乞伏乾归部分提到,就在晋安帝义熙九年,也就是413年那一年,西秦的乞伏炽磐跟吐谷浑、休官这些部落打仗,抓到了两万八千多人,有男有女。

魏晋时候,大多数的俘虏其实都是从四种不同的战争里头来的,要么直接要么间接。跟以前比起来,那时候各个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矛盾,加上掌权的人内部抢位子、换领导特别勤,所以这两种战争造成的俘虏就多了。

0 阅读:1
八哥历史

八哥历史

只更新最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