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政策风向标近日出现戏剧性摆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表态寻求深化对华经济合作,这与半年前其指责中国采取"侵略性经济政策"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180度的立场转变,折射出欧洲在地缘政治变局中的战略焦虑。
欧洲议会议员贝恩德·朗格的最新发言更具象征意义。这位曾主导推动对华光伏双反调查的政客,如今公开呼吁加快批准搁置四年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强调"14亿人口市场不容忽视"。这种立场逆转的背后,是欧洲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切肤之痛——美国对欧征收25%汽车关税导致大众、宝马等车企股价单周暴跌12%,直接威胁到德国70万汽车产业工人的饭碗。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组合拳正在重塑跨大西洋关系。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升至GDP5%的强硬表态,意味着德国每年需新增军费开支1800亿欧元,这相当于其全年教育预算的三倍。叠加对欧钢铝关税重启和数字服务税争端,欧美贸易战风险已升至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
在此背景下,中欧贸易数据呈现逆势增长。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8.7%,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新三样"产品增速达21.3%。更具深意的是,巴斯夫集团宣布将湛江一体化基地投资追加至130亿欧元,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破土动工,这些战略性投资凸显欧洲资本用脚投票的现实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每当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中欧合作就会迎来窗口期。默克尔时代应对金融危机时推动的中德产业协同,与如今应对地缘冲突催生的绿色能源合作,形成跨越十五年的政策呼应。当前欧洲政商界的对华态度调整,与其说是价值认同转变,不如说是经济生存压力的倒逼。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变化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尽管欧洲市场开放度受制于美国压力,但在新能源汽车准入、第三方市场合作、碳关税协商等领域仍存在深化合作空间。如何将欧洲的现实主义需求转化为制度性合作安排,避免其政策反复伤及中方利益,将成为新时期中欧关系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