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生活在一个物资极为丰富的世界:烟、酒、食物、购物、游戏、短视频、直播、赌博……
各种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成瘾物质充斥着日常生活。
当欲望被“劫持”,大脑沉沦在“一时分泌一时爽,一直分泌一直爽”的快感中,常常忽视生活中一些隐性的成瘾行为,误以为很多事情只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看不到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依赖、习惯,还是成瘾呢?
首先来看
习惯和成瘾的区别
精神科专家表示,习惯与成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习惯是指个体在反复的行为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渐适应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一种稳定而可靠的行为模式,比如早晨起床刷牙、饭前洗手等,都是习惯性的行为。
而成瘾则是对某些物质(如尼古丁、酒精、药品)、行为(如赌博、网络游戏)或体验,由于长期、持续性地进行,从而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奖赏感,且难以自拔,这就是成瘾的体现。
这种需求超出了简单的欲望范畴,转变为一种必须满足的心理和生理依赖,比如酗酒、吸烟、赌博、网络游戏等,都是常见的成瘾行为。
成瘾行为背后的真相
大脑竟这样应对
为什么人会轻易成瘾呢?有些人会将原因归咎于自控力太差或意志力不足,于是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当的成瘾行为。
但其实,这都是大脑惹的祸!首先,“成瘾”这件事,会拉高人们的快乐阈值,能在短时间内给予大脑强烈的刺激,从而释放大量多巴胺,驱使人们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直至成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的活力逐渐减弱,大脑就会对这种奖励变得不敏感,产生“耐受性”,这时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获得相同的满足感。
就像刚开始喝咖啡时,喝一杯就能提神,后来需要喝两三杯,才感觉有精神;明明以前刷10分钟短视频就能获得快乐,现在连续刷1个小时,才能get差不多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成瘾者往往需要更频繁的行为,来获得相同的满足感。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习惯会发展为成瘾呢?有可能!
成瘾行为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形成的,它往往是在压力、焦虑等情绪的推动下逐渐加剧的。
例如,忙碌的工作后,大家想通过刷短视频缓解压力,久而久之,每逢遇到压力,就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视频,而这已经是成瘾行为的早期表现了。
怎样克服已经形成的成瘾行为呢?
以下这3种应对方法,或许可以帮到大家:
01 远离成瘾源
首先要意识到,克服成瘾行为仅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人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因为,单靠意志力面对成瘾源时,个体进行的是自我控制,从第一步开始就错了,比起克服,最先考虑做的应该是远离。
比如,不想和别人进行社交时,就会无法控制的想刷手机,而一旦开始,就会停不下来。
所以,当大脑感知到“想刷手机”这个信号后,可以选择远离诱使成瘾的源头,即将自己与手机隔离,也可以选择卸载视频软件,增加实行行为的成本,成瘾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了。
02 寻找替代行为
要想克服成瘾行为,关键在于找到成瘾背后的真正原因。
回想一下喜欢刷短视频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这个行为让人觉得放松、自由、痛快呢?
那么,是否有其他行为可以满足同样的需求呢?比如看一部喜剧电影、在KTV唱几首喜欢的歌。
如果这些行为既能满足需求,又不构成危害性,那可以适当地用它们替代成瘾行为。
03 找到专属的支持者体系
有一说一,当“瘾”不受控制地涌上来时,仅靠个人意志力真的很难应对。如果这时有一个懂你感受的人,在旁边鼓励、帮助,那对抗的动力和信心也会增强。
所以,寻找值得信赖且理解的人,来成为支持力量吧!可以是拥有同样烦恼的小团体,也可以是亲属朋友,还可以是专业人士,和他们聊聊感受,有时候,支持的力量远超出想象。
每一种成瘾行为,都是“身心对外发出的呐喊”。如果您也被成瘾困扰,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更好地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