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于中国革命史而言,有着非凡的地位。按理说,此地作为我党的革命圣地,理当走出众多革命前辈,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55年大授衔之时,开国将军里井冈山籍的仅赖春凤少将一人。除此之外,再无井冈山籍贯的开国将领。这是毛主席心中长久的遗憾,其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一、共同建立】事情得从当年的秋收起义讲起,秋收起义失利之后,毛主席便率领大部队奔赴井冈山。彼时的井冈山存在着另一股势力,那就是袁文才和王佐的两支队伍驻扎于此,而这两人之中唯有袁文才是党员。
这便意味着,在这两人里,袁文才的思想觉悟略高一点。王佐并非党员,所以其思想觉悟也不太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井冈山盘踞许久,袁文才心中渐渐萌生出一种占山为王的念头,如同野草在无人的旷野肆意生长。
当获悉毛主席率领大部队抵达井冈山时,袁文才等人心中难免有些抵触情绪,甚至觉得毛主席一行是来抢夺地盘的,他的思维还禁锢在绿林好汉的那种狭隘境界里。
实际上,在到达宁冈之际,前委就应如何对待袁文才和王佐二人也曾召开会议,彼时亦是众说纷纭。
其间亦有行事激进之人,公然宣称:他们俩总共不过几十条枪罢了,有何可惧?待抵达之后,径直将其包围,收缴武器不就万事大吉了。听闻此等想法,毛主席顿时面色一沉,对其予以严厉批判。
毛主席认为,部队抵达井冈山后,不应即刻与袁文才发生武力冲突,最妥当的做法便是团结他们、改造他们。起初,还是有人持反对意见的,在这些人眼中,袁文才他们有着土匪作风,根本无法被改造好。
但最终经毛主席悉心劝说,前委的同志还是认可了毛主席的办法。接着,毛主席亲自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信里毛主席坦言欲同他们二人一道建立根据地,言辞间满是诚恳的诚意,宛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着真挚的情感。
然而,袁文才对此还是存有一丝忧虑的。他在给毛主席的回信里委婉地拒绝了毛主席,并且直言道:“贵军纵横革命之路,理当另选平坦大道。”毛主席见到袁文才的回信后,朗笑一声,觉得在袁文才身上着实能瞧出侠客的风范。
这一回,袁文才虽婉言谢绝了,可毛主席并未就此罢休。从当时我党的境遇来看,井冈山无疑是开展革命的绝佳之地,毛主席自然也不想放弃井冈山。毛主席心里明白,千言万语,不如付诸实际行动。
于是,他赠予那两位送信之人每人一把军中最为精良的枪。这边,见到从毛主席那儿传话归来之人后,袁文才心中犯起了犹豫。毛主席的这一行为,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毛主席的诚意。这般情形下,袁文才一番思索之后,终究还是应允与毛主席见上一面。
其实,见面是极为关键的。诸多事情在书信里难以阐释明晰,一旦碰面,便能坦诚相见地畅谈了。不多时,两人就确定好了会面的地点。说起来,临行之际袁文才还是略显紧张的,他担心毛主席会突然来个出其不意,给他来个措手不及。
然而,当发觉毛主席仅仅带了六个人时,袁文才的心也安定了下来,不禁暗责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毛主席此举,尚未交谈,便让袁文才对他有了好感。毕竟,众人皆知,初见印象仿若一颗种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良好的初见印象也使得两人在后续的交谈里和睦了许多。
在简短的交谈之后,袁文才对毛主席钦佩有加。毛主席也迅速地彰显出自己的诚意,前面提到过,袁文才与王佐两人总共仅有几十支枪,可毛主席一开口就要送给袁文才一百条枪。
袁文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诚挚之意,他心里明白,毛主席是诚心实意地想与他携手合作,至此,他对毛主席合作的诚意不再有丝毫怀疑。袁文才极重义气,收下毛主席赠予的一百条枪后,很快便予以回礼,恰似投桃报李般迅速而自然。
他向毛主席赠予一千大洋。彼时的一千大洋,虽不及一百条枪的价值,然而于我党而言却意义非凡。毕竟,这一举动换来了袁文才的信任,达成了与之合作的目的,宛如在漫漫长途中为大部队觅得一处歇脚的港湾。
【二、错杀】这一番谈话过后,袁文才宣称欢迎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进驻井冈山。回去之后,他即刻给自己的好兄弟王佐修书一封,信里传达了毛主席的诚意。袁文才对毛主席亦是赞赏有加,在信里直言:毛之为人……极为可信……
王佐原本就对这位好大哥极为信赖,没过多久,在与毛主席会面之后,他便被毛主席彻底折服。毛主席也赠予王佐枪支,慷慨地一送就是七十支。
王佐原本就因袁文才的缘故,对毛主席有了些许信任。与毛主席交谈之后,更是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如今又得到了七十支枪,这下他彻底没了异议。
就这样,毛主席成功将井冈山上的两位“山大王”收归麾下,此二人真心希望与我党携手合作。不久,他们前来找到毛主席,恳请毛主席派人前去协助他们练兵。毛主席自是不会拒绝,于是选派了我党数位经验丰富的干部前往二人的部队。
后来,经过一番改造,这两人所率领的军队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红四军组建之后,他们二人的部队被改编为三十二团,分别担任团长和副团长。这两人对毛主席极为信服,毛主席提出的政策,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执行。
令人惋惜的是,毛主席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之后,袁、王二人的命运很快就发生了变故。当时边区有一位特委成员,这位特委成员十分厌恶袁、王二人,公然宣称他们的存在对革命队伍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致中央的信函里,竟公然称他们二人所率的军队为“土匪军队”。中央对这一情况极为重视,遂派遣特派员彭清泉前往调查。
然而,彭清泉一开始就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两人,全然未曾细致调查,便径直召开会议,会上宣称要用武力解决这两人。当时担任红五军军长的彭老总,同样未经调查,就轻易认同了彭清泉与特委的意见。
袁文才和王佐竟命丧于自己同志之手,毛主席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痛心地说:“错杀这二人了!”可人死不能复生,此时再说什么亦是枉然。
【三、其他原因】不得不说,这两人的亡故给井冈山根据地带来的影响颇为巨大。首要的表现便是,他们所率领的部队开始与我党离心离德,诸多井冈山本地的英才纷纷离开了井冈山。
这些人里有不少才华横溢、壮志满怀的青年才俊。可叹的是,由于袁文才和王佐二人在先,这些人对我党产生了不信任之感,于是纷纷离开井冈山。这对我党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毕竟在当地建立根据地,最宜吸纳的就是本土的人才嘛。
民心的动摇当属其中最为关键之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因素。井冈山的先天条件本就欠佳,那时的井冈山宛如贫瘠之地,物资极度匮乏,人口也甚是稀少。
当地仅有千余民众,即便我党号召力达到空前的高度,呈现全民皆兵之态,那所能组建起来的军队也不过两千人左右。
井冈山地处山区,地理位置的因素致使当地教育水平颇为低下。简而言之,此地缺乏人才培育的土壤,而这诸多因素正是未出现高级将领的缘由。
【结语】袁文才和王佐两位将领被错杀,这于我党内部而言,恰似一道不愿回首的“旧伤”。想那两位,若尚在人世,到了大授衔之时,无论如何也该位列将军之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