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北京举行授衔仪式,这是对革命老红军功绩的正式认定,场面盛大。仪式标志着党对老将们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授衔结束后,相识的老红军们立即相聚,彼此致以祝贺,并共同商定庆祝地点。
参会的周总理同样如此,他正与几位老红军举杯共庆,相谈愉快,氛围热烈。
猛然间,一个熟识的身影闪过他身旁,周总理原本含笑的面容上,隐约透露出一抹愧疚之情。
那人曾在多年前救他性命,然而当前军衔偏低,想必心中颇为不快。
经过一阵犹豫,周总理最终迈步上前,以尽量轻松的声音叫住了那人。
你的军衔相对较低,对此我深感遗憾。
那人听后愣了片刻,随即坦然回答:“对我而言,能获军衔已属难得,怎会介意高低之分。”
【成为红军医生】李治1899年出生于江西,其父为当地知名商人,家境殷实。
他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年纪尚轻便展现出卓越才华,能够出口成章,令人赞叹。
李治凭借优异表现考入禾川中学,在校内犹如明星般耀眼,其文学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在众人中熠熠生辉。
每位老师谈及李治皆赞不绝口,同学们亦对他十分友爱。李治自幼沐浴在周围人的善意里,心中充满了对他人的喜爱。
然而,世事难料,不久,霍乱肆虐,摧毁所有。李治目睹众多亲友惨死,包括敬爱的老师和友善的同学,一切化为乌有。
面对病魔侵袭,李治无力阻挡,心灵深受重创。于是,他放弃文学,转而学习医术,以期寻找应对之道。
他决心不再目睹朋友离世,誓要挽救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
1924年,李治顺利进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他勤奋学习,昼夜不息地深入钻研医学知识,致力于提升医术。
三年后,他成功毕业重返南昌,开设小诊所专治贫困农民疾病。凭借其高超医术,他声名迅速传扬开来。
李治安稳的生活未持续多久,不久后,国民党将领张辉瓒闻名而至,强行征召李治入国民党部队,使其担任上尉军医一职。
李治虽心怀不满,但念及国民党人同为中国人且为国效力,便未反抗,尽职尽责地在国民党中履行医生的职责。
不久,又生变故。国民党部队在一次战败后,李治不幸被红军俘获,成为了俘虏。
在红军岁月中,李治被深深折服,他认识到这群善待俘虏、怀抱理想与信念的中国人,才是国家未来的真正希望所在。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红军,担任起红军部队医生的职责,致力于医疗救治工作。
在首次反围剿战役中,李治负责治疗超1000名伤员,仅2人不幸牺牲。这一数据彰显了他精湛的医术和高超的治疗能力。
他后来出任红军第一医院院长,面对艰苦的医疗环境,仍成功挽救了众多战士的生命。
【拯救周总理的生命】1935年长征途中,周总理在过草地时不幸病倒。虽身处艰难,但病倒的时机还算幸运,因为是在相对安全的草地阶段。
此地无高山雪地之严寒,亦无湍急大河之危险,医疗条件相对温和友善。
即便如此,红军中的多位医生仍束手无策,周总理持续呕吐、高烧不退,令众多战士心生焦虑。
毛主席深感忧虑,即刻召来后方的李治,命其为周总理诊治病情。
经过细致诊疗,李治凭借丰富经验,准确判断出总理患的是急性肝化脓病症。
因缺乏精密医疗设备,且多位医生诊断周总理患疟疾,导致党内众多人士对他的病情判断缺乏充分信心。
此事关乎周总理性命,对党而言极为重大,若无十足把握,切不可轻率行事。
然而,考虑到李治对判断的坚定自信及周总理的危急状况,党决定让李治放手一搏,周总理的安危,全系于你。
这是红军多数人的共同期望,他们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李治肩上,寄望他能引领前行。
手术很快开始,鉴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李治决定冒险,采取了“穿刺引脓”的方式进行治疗。
此法对李治的医术要求极高,任何细微失误都直接关系到周总理的安危。
手术最终成功完成,结束后他满头大汗,面色通红,显得极度疲惫。
周总理醒来后,对李治的医术大加赞赏,称他是将自己从生死边缘挽救回来的恩人。
在未来日子里,李治仍不懈怠,全心投入医疗事业,持续展现出不知疲倦的敬业精神。
他终非铁打之躯,终有病倒之时。躺在延安医院的李治,望着前来探望的同志,脸上满是欣慰之情。
这里许多战士都曾受他救治,而且,毛主席还亲笔为李治写下一张纸条。
慰问品中,一筐鸡蛋上挂着醒目大字:“李治同志不能死”,笔力苍劲挺拔,格外引人注目。
望着主席寄予的厚望,李治眼眶湿润,内心对党的忠诚之情涌至高点。
李治幸存下来,并信守承诺,1955年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最终,周总理对李治未获更高军衔表示惋惜,但李治对此并无在意,态度淡然。
他认为自己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生,所做皆是职责所在,并无伟大之处。能获军衔,已感十分满足。
【结语】李治同志一生光辉,拯救无数生命。尽管他曾为国民党工作,但这并非其人生污点,而是其复杂经历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其本分,而他日后展现出的对党的忠诚,更是深化了这一职业操守,彰显了其坚定的信念与使命。
他技术高超令人钦佩,品格高尚值得赞扬,大公无私的行为更是值得人们效仿学习。
"毛泽东与李治,关系深厚,犹如老乡亲般亲密无间,情谊更进一步。" ——《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