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姓人问:甘肃宁夏一带的路姓人是从哪里来的?而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留意的一个问题,但很惭愧,也就停留在“留意”的层面上,从来没有系统地查阅与找寻过这方面的资料,以致不能给自己的“祖上”一个完全而又正确的答案。
说到甘肃宁夏一带的路姓人,大约要说到一个叫路贵的人,这个人大约是在正统二年(1437)由山东泰安迁籍入靖虏卫。靖虏卫当时管辖的地盘,东至海刺都(今宁夏海源)界二百里,西至虎豹口(今甘肃靖远)一十五里,南至郭城驿(今甘肃会宁)九十里,北至黄河三百里。路贵的官职为靖虏卫守备,是管理军队总务、军饷、军粮的武官,大约是个正五品官职,相当于我们今天军分区的领导。路贵的儿子和孙子承袭了这一职务。相对地,孙子路瑛较有名气一些。在当地出版的一些方志和网上也有他的资料。
路瑛二十岁时,承袭世职,任靖虏卫守备。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因功升任宁夏中卫西协参谋,继任宁夏副将,署都督佥事。北元鞑靼部落多次乘冬天冰封之际越过黄河,入侵明朝边界,路瑛率勇士冲锋陷阵,英勇作战,斩杀或擒获敌方人数颇多,军中称为“路刀手”。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二十六日,明武宗颁旨御赐,制谕:“署都督佥事路瑛,今命尔挂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与副总兵一同镇守宁夏地,修理城池,操练兵马,遇贼相抗战守,其副参等官照旧协守,所统官军悉听节制,如制奉行”,路瑛奉命驻守宁夏。
路瑛深受母亲教诲,珍爱士卒,同甘共苦,士兵为之感动,皆奋威战斗,屡战屡胜,边境因此安定。路瑛任靖虏卫守备时,重修明伦堂等宫殿,修建揆文、奋威斋,振武兴文。但逢灾年,路瑛常亲自从外地籴粮入靖,赈济灾民。升任宁夏总兵,路瑛回故里省亲,适逢靖虏卫境祖厉河洪水暴涨,冲毁城墙、道路等,便捐资率众治水,疏通河道,使祖厉河改道经红嘴子向北汇入黄河,解除卫城居民世代涉祖厉河取黄河水饮用的困难,根治靖虏卫城隐患,使众人受益。
这大约是甘肃、宁夏一带路姓人500年前的一个重要来源了。这支人最早是从江苏宿迁迁至山东泰安的,但具体的来龙去脉今天已经很难说清了。另外,就我知道的甘肃、宁夏一带路姓人还有一个来源,与我们现在说的“少数民族”有关系。
西秦,十六国之一。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都城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最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区。431年被夏国所灭。西秦灭后,有一支鲜卑族人改姓路,流落到了今天的平凉、庆阳一带。这和明代路贵这一支人是两回事。
我的一个朋友认为,路贵这支人当时能从山东泰安迁至靖虏卫做官,可能与路迎这个人有关系。但在这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二者都姓路,都是山东人,但从时间概念上说几乎不可能。
路迎(1483-1562) 字宾旸,山东汶上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旋迁入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回朝后,任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这个级别在明代为正二品,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路贵一支的后人自路瑛之后,便不再有任何记载,显然是落没了。而路瑛是不是出到了甘肃也没有人能说清了。而关于现银川一带的路姓人,大约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科考时,有一个叫路谈的宁夏籍学子为第二甲进士,嘉庆十八年修建银川书院时,乡人请路谈撰写了“银川书院碑记”。扩建后的银川书院仍叫“银川书院”。据此,银川一些方志专家认为“银川”一名应该至少在嘉庆十八年(1813)就有了。但这个叫路谈的人是个什么来路没有能说清。
现在,路贵一支的后人最集中的地方在靖远县发义埠这个地方,我的一个长辈说他小的时候曾在当地见到过路家祖坟,坟院里有石人、石桌,但后来因为没人管,当时一家砖厂取土给挖没了。我也曾到这里去了几次,但每到一回,就会让人生出这样的感慨——500年,我们都不知自己的祖宗是谁!(文/路生)
东风不破
我也姓路,不知道祖上何来
东风不破
我也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