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愿你静宁见春,祉猷并茂

诗词人柳月青 2024-12-21 15:45:26



夏尽秋分日

春生冬至时

又一年冬至到

节令覆盖了冬天的涟漪

用一场风雪染白了深冬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它与清明节气一样,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起源与发展❄️

冬至,古称“南日”、“日南”、“至日”、“冬节”、“贺冬”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

冬至起源久远,在殷商、周、春秋、战国时代有不同称谓,汉武帝时期定名且成为天文年的起算点。周秦时期,冬至被视为新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比如《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说,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滋长,下一个阴阳循环、四季循环自此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选择冬至这天过节,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比如在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中写到:“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诗中写到了冬至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遥远的周朝,那那时候冬至是新年的开始。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流传至今。

汉代的时候,将冬至定为"冬节"。据《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意思是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官府也要举行祝贺的仪式,称之为"贺冬",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到了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又把冬至定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物候现象❄️

冬至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天,白天逐渐变长。所以古人对冬至也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的说法。

每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古人又将这十五日中分为三候,冬至的三候为: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开始暗暗流动。

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即“数九寒天”。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有我们常听到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此可知,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真正的严寒要到冬至之后。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6℃至8℃左右。

❄️农事活动❄️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江南地区更应做好农田管理,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

❄️节庆风俗❄️

民间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如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也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这一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饮、吃汤圆、吃赤豆糯米饭、喝冬酿酒等习俗。

❄️冬至诗词❄️

【1】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通过描写诗人在邯郸驿站冬至夜的孤独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诗人以冬至的寒冷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清冷之时坚守内心追求的独特心境。

【3】

《小至》

——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诗中既描绘了冬至的自然景象,又蕴含了对时光流逝和阳气渐生的感慨。

今日冬至

有最短的白天

有最长的黑夜

愿您

静宁见春,祉猷并茂

希望您

一路繁花似锦

---------

0 阅读:6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