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长“息肉”“结节”的人,多半都有这7个习惯,早知道早预防

伍科普 2025-02-20 11:22:5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体检报告上“结节”“息肉”二字频频出现,让不少人忧心忡忡。根据《中国居民健康大数据报告》统计,40岁以上的人群中,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肠息肉等的检出率接近40%,甚至部分年轻人也未能幸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健康讲座中提到,环境污染、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都会影响体内组织异常增生,若不加以预防,部分息肉、结节可能发展为癌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体内频繁长出这些“小东西”?

医学研究发现,这些人往往有7个共同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尽早调整,或许可以避免它们的发生和恶化。

一、长期熬夜,激素紊乱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显示,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增加体内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异常分泌,从而刺激甲状腺、乳腺、肺部等组织增生,形成结节。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滕卫平教授指出,夜间是机体修复和激素调节的关键时期,熬夜会破坏这一过程,使得细胞异常增殖的风险增加。

如何改善?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尤其是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的人群,更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二、饮食过于油腻,增加炎症反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模式,会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加重,从而刺激组织增生,诱发息肉和结节。

以肠息肉为例,研究表明,长期摄入油炸食品、红肉、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的人,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比素食人群高出40%。

如何调整?减少油炸、烧烤、腌制食品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燕麦、苹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息肉的形成。

三、久坐不动,新陈代谢变慢

《中国成年人运动健康报告》指出,久坐超过6小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代谢,使身体废物堆积,从而增加结节、息肉的风险。

特别是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与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密切相关。

如何改善?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等,提高代谢率,帮助身体清除多余废物和异常增生的组织。

四、情绪长期紧张,免疫力下降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研究指出,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系统,使异常细胞更容易增生。

许多甲状腺结节患者发现,在高压环境下,结节容易增大,这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衡密切相关。

如何调整?学会释放压力,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五、碘摄入不均衡,甲状腺受影响

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上升。

沿海地区居民因海鲜摄入较多,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比内陆地区高,而部分地区因碘摄入不足,也容易导致甲状腺增生。

如何调整?建议合理摄入碘,可以选择海带、紫菜等天然碘来源,避免过量食用含碘盐或碘补充剂。

六、长期便秘,毒素堆积

中国胃肠病学会的研究指出,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毒素滞留,刺激肠道黏膜增生,增加息肉的风险。

特别是摄入膳食纤维不足、饮水量低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结直肠息肉。

如何改善?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至少1500-2000毫升),多吃粗粮、绿叶蔬菜,养成每天规律排便的习惯。

七、滥用保健品,激素水平紊乱

近年来,许多人热衷于服用保健品,尤其是含有雌激素、维生素D、碘等成分的补剂,这可能会干扰内分泌平衡,导致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发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报告指出,滥用雌激素保健品的女性,乳腺结节的发生率比不使用者高出30%。

如何调整?建议遵循医生建议服用保健品,不要盲目跟风,尤其是有甲状腺、乳腺疾病的人群,更需谨慎选择补充剂。

结语

结节和息肉的出现,往往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调整生活方式。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稳定的情绪,才是预防这些健康问题的根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赛娟曾指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早期干预和调整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关注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调节生活习惯,为健康护航,从今天开始做出改变。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健康大数据报告》,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3. 《中国成年人运动健康报告》,国家体育总局,2022

4.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滕卫平教授健康讲座,2021

5.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结节研究报告,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
伍科普

伍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