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阳光绽放,但正在经历疫情反复的成都人民还无法像往常一样倾巢而出河边茶盏敬太阳。每天早上微信看看自己的绿码,每天晚上守候最新的疫情发布,工作之余测测核酸仿佛代替了以前悠闲的日常。
就在昨天早上有一名病例23号先生又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和群聊,紧张的空气中大家放松下来赞一句当代年轻人的自律生活:健身、美食、工作、会友,疫情通报里的文字好像给大家勾勒出了一个“非典型成都男子”形象。
一直以来,在成都这个阴柔之地,成都男人只要上了新闻就多半要跟上“耙耳朵”、“妻管严”的标签,在这个据说性别最友好、女性地位最高的城市,今天我们也来看看几名本地男子的疫情生活,他们的小日子也是成都抗疫精神的一个缩影。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
看过同样美丽风景
许下的愿望让它划破长空
会解封 解封”
永远要笑对生活的成都人,在疫情来临、城市沉寂的时候也不能放弃浪漫,今天一首《错位时空》开始在朋友圈流传,作词者崇谦看到街道办辛苦“作战”的表妹、新闻上熬更守夜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志愿者确实被感动了一把,于是连夜和友人做了这首歌,致敬成都的防疫人员。
和妻子一样都在金融系统上班的崇谦,小两口的爱好也一致——音乐,“说起来,是因为她唱歌好听我才也开始一起写写歌搞搞音乐”,身为曼联的资深球迷,崇谦每年都要为自己钟爱的球队和足球运动创作一整张的专辑,这次的疫情让他拓展了新的创作内容,他说这些天感受到病毒带来的负能量越来越多,但是遇事就挺身而出的身边的普通人更多。
“借此机会,也向所有辛勤付出的医护人员以及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努力的伙伴们致敬!”
崇谦一家三口疫情前的合照
站在医护人员身边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是大家与疫情之间的又一道保护墙。
老陈是成华区的一名街道办基层干部,他的夫人晨平说先生从上周开始成为了家中的“过客”,最近这几天更是不眠不休地奋战在一线,组织辖区全员核酸等一系列防疫工作的调度。微信上一串“还在加班”的信息中夹着一张照片,是老陈因为长时间穿防护服带手套变得肿胀脱皮的双手,突如其来地撒娇行为让晨女士心中充满了酸楚。
老陈的双手
在妻子眼中,老陈来到街道办岗位上的两年就一路和疫情相伴,加班成为了常态,“爸爸又去加班了吗?”成为孩子周末早上醒来常说的一句话。在晨女士的口中我们慢慢拼凑出基层防疫工作者的画像,总是和医护人员“结伴”出现的他们每天也是挑战极限的工作强度:核酸点的搭建、物资的调配和运输、人力的安排和调度,工作内容细致繁杂。更不用说组织居民、维护秩序、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体力透支的同时脑力也燃烧到极致。
不能回家,但会发一些照片给家人,让她们放心
几天来只跟老陈见了两面,“7号早上回家吃了个早饭就回去工作了,这几天前后已经熬了三个通宵。”但晨女士没有怨言还主动加进一个丈夫所在街道的志愿者服务群,虽然确实有小孩要照顾无法到现场支援,能在群里帮帮忙也算是和丈夫并肩作战,为疫情出一份力。她说看到陈先生裹在防护服里的身影,看到群里志愿者们一呼即应的耿直,成都普通人的勇敢让她无时无刻充满信心与感动。
“来个穿防护服的背影给儿子看”
何伟和妻子都是媒体人,而妻子的工作平时更为繁忙,昨天是记者节,一篇调侃媒体人恋爱生活的文章让夫妻俩都笑了,因为她分明就是文中那个工作起来就人机分离的典型代表。
面对经常加班、娃娃不陪的夫人,何伟生为成都男子的牙尖是少不了的,经常在微信上“弯酸”夫人的“忙、忙、忙”。
这几天疫情让成都的各行各业都被略微打乱,夫人也是随之繁忙,刚刚在微信上接受了一番毒舌,回家后却喝到了一碗靓汤,何伟说“防疫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强健的身体,给你补一下”。
谁说耙耳朵不香了,喝着汤的她觉得真香。
连夜做核酸的社区居民
病毒侵袭的都是肉体凡胎,与疫情作战的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在特殊的日子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小日子已属不易,而更可贵的是有些人还更加勇敢地在初冬的寒风中为成都坚守。
成都的日照时间不算多,所以每次晴天大家都格外珍惜,今天的太阳可能很多人没有时间或条件享受,但是阳光总是一针强心剂,告诉我们困难总会过去,好的事情总会发生,大家一起等一个坝坝头畅快喝茶晒太阳的午后早日再次到来。而阳光与开朗更像是基因一般刻在成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骨子里,有困难迎头上,嗓子拉豁还要哼着歌。
今日成都街头阳光普照
以上人物均为朋友圈真实案例——漫成都.生活——
文字|梅时玉
编辑 | Penny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怡霏
监制丨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