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
拜登离任前“大赦天下”,不仅赦免儿子,还给37名死刑犯减刑,引发受害者家属愤怒。特朗普狂怒喊话,推行死刑树立威权,能成吗?
即将下台的拜登总统最近搞了件大事。他不仅特赦了因税务和非法持枪被判刑的儿子亨特,还对1500名囚犯减刑,更直接为37名死刑犯减了刑。这一系列“大赦天下”的操作引发了全美社会的广泛争议,尤其是受害者家属的愤怒。很多人质问:这难道是拜登对正义的践踏?
拜登对此的解释是,他对这些死囚的行为“谴责无比”,但出于人道主义,他希望联邦政府逐步废除死刑。他称,这是“良知的选择”,却引发更多受害者的心碎。
与此同时,准备重新上台的特朗普对拜登的这一举动狂批不止,称拜登“滥用职权”,破坏美国的法治秩序。他甚至在圣诞节演讲中承诺:“一旦我上任,就会大力推行死刑,让美国恢复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这样的主张。在他的首个任期中,他以高调推动死刑政策而闻名,并在2020年打破了美国联邦政府百余年来的死刑执行纪录。而这次,他似乎准备将“死刑牌”打得更响,甚至将其作为治理美国分裂局面的重要工具。
一边是“赦免权”被玩成“工具人”,另一边是“死刑威慑”作为治理工具,两任总统的“法治理念”截然相反。但问题是,无论是拜登的“特赦流量”还是特朗普的“死刑牌”,究竟哪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拜登的“大赦天下”,到底是人道主义,还是在玩火?
拜登在下台前夕的大手笔特赦操作,无疑是投下一颗炸弹。赦免自己的儿子亨特,或许还能用“父爱如山”来解释,但特赦1500名囚犯、37名死囚的操作,就显得过于“放飞自我”。受害者家属当场崩溃,大喊:“正义何在?”
拜登的逻辑是,废除死刑是“人道主义”的选择。但问题是,拜登的这一决定,不仅缺乏任何立法程序,更直接绕过了公众意见,甚至连受害者家属的感受都被无视。这种单方面的“人道”很难让人信服。尤其在死刑问题高度敏感的美国社会,这种决策无异于给自己最后的执政成绩单添上污点。
更有意思的是,“总统特赦权”的交易历史在美国早已是“潜规则”。早在特朗普时期,就有媒体报道,一份总统特赦令可以卖到200万美元。而拜登在此前3年时间里,仅批准了161份特赦申请,到了任期尾声,突然集中“大赦天下”,难免让人联想到“最后的狂欢”。
特朗普的“死刑立威”,真能拯救美国法治?
再看特朗普的回应。他对拜登的操作怒不可遏,甚至宣称:“死刑才是最有力的法律威慑。”在特朗普看来,死刑不仅是对犯罪的惩罚,更是重建美国社会秩序的“第一步”。他甚至直接提出,将通过立法扩大死刑适用范围,让毒贩、人贩子都能被判死刑。
听起来“威风凛凛”,但特朗普的计划真的能行得通吗?
事实上,美国的死刑适用范围本就很窄,仅限于重大谋杀案。而特朗普若想扩大死刑范围,不仅需要立法支持,还需要绕过无数“人道主义”的阻碍。更别提美国的死刑制度存在大量漏洞,仅陪审团制度,就让很多案件难以适用死刑。
特朗普还面临另一个尴尬的现实:在美国50个州中,有23个州已废除死刑,剩下的27个州里,只有14个真正实施死刑政策。这意味着,即使特朗普在联邦层面推动死刑,也很难真正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换句话说,特朗普的“死刑立威”更像是一种“政治秀”。他通过高调推行死刑,向保守派选民释放信号,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威。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操作能否真正改变美国法治乱象,依然存疑。
赦免与死刑,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法治?
拜登和特朗普看似立场对立,但两人的操作实际上都有着“工具化”的味道。拜登用赦免彰显所谓的“人道主义”,却忽视了受害者的正义诉求;特朗普用死刑塑造“威权形象”,却很可能只是一种选举噱头。
事实上,美国法治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赦免或死刑的选择,而在于其高度政治化的本质。无论是拜登的特赦操作,还是特朗普的死刑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的公正性。
更讽刺的是,这两位总统都曾高调宣扬“美国法治是世界典范”。但从赦免家人到清算对手,这种“家天下”式的法治,恐怕只会让美国在国际社会丢尽脸面。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死刑真能救美国法治,赦免真是人道主义吗?拜登和特朗普的较量,更像一场“比谁更低”的游戏。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