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可导致永久性的视力受损。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占全球视网膜诊所的很大一部分。在EURETINA2024上,来自丹麦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眼科单位的医学教授Yousif Subhi提出从患者的角度关注AMD和CSC的观点。他讨论了视网膜专家在患者疾病诊断及其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希望更好地在患者患病诊疗的过程中提供建议和帮助。
Yousif Subhi教授,来自丹麦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眼科系和丹麦南丹麦大学欧登塞分校,于2015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医学学位,随后于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眼科系的研究员。在博士期间,他是日本京都京都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他还担任丹麦欧登塞的南丹麦大学副教授。教授Subhi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130多篇论文,H指数为29。

Subhi教授的讲座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Subhi教授强调患者观点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患者的需求上。他以他的个人故事为背景,解释了他关注以患者为中心研究的兴趣起源。
Subhi在博士攻读期间主要聚焦于AMD的免疫学转化研究,这是他最初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中他发现,新生血管AMD患者的免疫系统衰老加速。然而,在他攻读博士的最后一年,他的母亲患上了血液肿瘤。Subhi教授提到:“在陪母亲去看医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医生有时无法回答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对患者所经历的挫折感有了新的认识。”这段经历改变了Subhi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后的研究中,他更聚焦于患者需求。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Subhi教授介绍了如何使用荟萃分析来确定AMD和CSC疾病管理的重要因素。首先,他介绍了使用网络荟萃分析来评估CSC治疗效果的研究,之后,他介绍了CSC治疗中存在安慰剂效应的研究证据。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CSC患者接受了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研究结果,多种治疗方案可以改善CSC患者的疾病预后。在Subhi教授的研究中,他发现治疗方案的改善作用可能与CSC的病程发展的自限性相关,这可能是CSC病程发展的自然结果。Subhi教授提出,在使用成本较高和具有潜在副作用的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证明该治疗方案真正有效。网络荟萃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使用某种治疗方案与无治疗方案的比较分析,来确定特定治疗方案的真正治疗效果。

第三部分,Subhi教授汇报了他基于人群队列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对丹麦100多万人进行了筛查性视网膜检查,研究人群占丹麦人口的五分之一。Subhi教授说,像这样的大规模研究的结果为填补知识空白提供了机会。然而,开展此类工作面临挑战,因为它取决于许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和合作。该研究成果更好的刻画了视网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特点。
Yousif Subhi教授专访
Subhi教授表示,Euretina年会有非常多的新话题和研究进展,涉及视网膜疾病、抗VEGF疗法,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方法,眼科遗传病。这是该领域最大的视网膜会议之一,有很多内容值得学习。如在今年的会议上,他关注到有很多关于地图样萎缩的特征、治疗和随访的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借鉴。另外,现在有很多相关的眼科研究,收集眼科大数据并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分析。他已经与一位同事合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收集了超过一百万人的配镜数据,此后将利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他表示,今年很荣幸能汇报眼科研究成果,在演讲中他从视网膜的角度研究衰老现象,并继续讨论他最关心的问题——AMD(老年性黄斑变性)和CSC(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循证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