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37岁的广东人洪秀全在偏僻的广西金田村揭竿而起,自封天王,号称“太平天国”。两年后,“天王”洪秀全率太平军杀进南京,直到1864年南京城被湘军攻破前他服毒自杀。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势力扩展到17个省,前后持续和清朝斗争达14年之久。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悲剧,它持续之长,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影响之远,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这场战争使当时的中国损失了多少人口呢?
这个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清朝期间的人口统计十分不清晰,让后世在数字统计上异常苦恼。现在比较主流的意见有两种:1.6亿左右或是5000万-7000万。
无论是哪种说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死人最多,破坏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或说造反)都是毋庸置疑的。单就人口损失和双方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来说,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即使是动用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现代化装备,战场遍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与其匹敌。
太平天国运动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持续到同治三年(1864年),在这段时间,西方列强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着清朝把主要军事力量用在镇压南方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在俄、美支持下联手进攻清朝政府。这场英法联合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10月开始到1860年10月结束,最终清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向列强赔款1800万两白银,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割让东北、西北近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领土损失最多的一次战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太平天国运动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有哪些影响?
第一、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早已存在的财政危机,因为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而日趋严重。这使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军费严重不足。军费不足,对清军的招募、训练、调动,对防御设施的修建,对清廷的决策,对清军将士的斗志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故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引起的清政府军费的严重不足,是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咸丰初期,清朝政府的税入大约为白银4000万两,支出约需白银3600余万两,收入与支出相互抵销尚有盈余。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急剧恶化。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元宝当千雕花)户部奏称:“两载以来,军需河饷糜帑已二千数百万两,以致度支告匮,筹划维艰。”同年六月十六日户部密摺言:“自广西用兵以来,迄今三载,经臣部奏拨军饷及各省截留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户部银库,截止本月十二日止,正项待支银仅存二十二万七千余两。”
从1851年开始,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向北、向东挺进,清政府最重要的财富所出之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相继落入太平天国之手,江南各省经济普遍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使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军费不足使清军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无法预先调遣军队布防。
比如咸丰十年三月,僧格林沁在奏折中向咸丰帝解释未将备调京兵派往大沽的原因时说:“奴才等固愿备调京兵及早到防,以厚兵力,且无后顾之忧,实因限于经费支绌,不敢预先奏调。”
将领们本想未雨绸缪,做好防御准备,但经费支绌,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咸丰八年三月十七日,英法侵略者的十艘军舰已闯入大沽的拦江沙内,但守将达年因经费不足,在大沽炮台仅派六百兵丁巡防,而其他军队则要情况紧急时才调往。但从之后发生的大沽之战中,三千名清军没能守住炮台的事实说明:他这样做远不能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如果英法联军这时攻击,能轻而易举地攻占大沽炮台。
不仅如此,军费不足使本可调往前线的军队只好停止调动。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因英法联军直扑园明园,大肆猖獗,咸丰帝令绥远将军成凯火速带兵来护卫北京。但成凯因各库军需早已告罄,可用的银两仅一万五千两,不敷多兵需用,若将两盟蒙古官兵一并调往,所需军饷更多。因此尽管他“心胆俱裂,思欲奋飞”,也只得“暂将两盟蒙古官兵调停。”
更有甚者,因军费不足,一些将领为节约经费而把守军从已经设防的军事要地撤回。
咸丰八年十一月,僧格林沁向咸丰帝建议,等海河结冰后,把双港和山海关的守军撤回以节约经费。海河结冰,军舰不能沿河上驶,但双港为大沽南岸炮台的后路,山海关亦是战略要地,其防备一刻也不能松懈。这些要地一旦被英法侵略军乘虚占领,后果不堪设想。可见由于太平天国起义而引起的清政府军费的严重不足,使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能常驻军事要地,使其防务出现了“漏洞”。
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主要有三支主力部队——江南江北大营里的绿营野战部队(属于清朝正规军)、蒙古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麾下的满蒙八旗野战骑兵部队(属于真正的清朝正规军)以及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属于汉族地主地方团练武装),都在和太平军作战(僧格林沁在华北平原也和捻军作战,捻军时而协同太平军、时而独立作战)。可以说清朝当时主要的军事力量都被太平军牵制,无法集中全力和英法联军作战。后来因为战局吃紧清政府才在1859年把僧格林沁部队调去大沽口和京东一带布防,抵抗英法侵略军,另外两支主力部队则因和太平军作战吃紧,至始至终都无法北调。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只调动了僧格林沁的满蒙八旗部队去抵抗英法侵略军,清朝的另外两支重要力量——江南江北大营里的绿营兵主力和作战强悍的团练武装湘军,因被太平军牵制,分身乏术,至始至终只能作壁上观。
并且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击破江北大营,10月破扬州,江北大营最终溃散。
1860年5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又率领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
随着江南江北大营的覆灭,清政府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唯一一支以绿营兵为核心的主力部队至此灰飞烟灭,后来随着僧格林沁手中的满蒙八旗精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消耗殆尽,从此清政府再无抗衡湘系势力的筹码。
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在南方与太平天国的作战形势非常严峻,兵力也捉襟见肘,根本没办法把南方的精锐作战力量北调抗击英法联军。
从当时的中外力量对比看,中国的军事实力由于湘军的兴起而有了提高,如果曾国藩的湘军能够北调与僧格林沁的部队联合,集中力量于津沽一带与英法联军决一死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负还真的未可预料。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了,喜欢自媒体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人人视商学院,领取8G自媒体必备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