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假期的热烈氛围中,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传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10月1日22时许,崇明基地成功孵化出第一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这不仅标志着上海首次实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也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写下浓重的一笔。
中华鲟,被誉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已在地球上生存约1.4亿年,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作为长江稀有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自2021年起,便启动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攻关,并组建了专门的攻关团队。经过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今年9月中旬,试验迎来了关键节点——亲鱼体检。通过对100多尾中华鲟进行综合评估,科研人员筛选出13尾可用于人工繁殖试验的亲鱼。
在克服了雌鱼催产困难、卵子发育进展过快等诸多难题后,10月1日22时,第一尾中华鲟仔鱼顺利破膜孵出。随后的几天里,总计近5000尾中华鲟仔鱼陆续成功孵出,第一批中华鲟宝宝被命名为“国庆宝宝”。目前,这批幼苗身长已达到18毫米,且健康成长。
此次中华鲟人工繁殖在上海取得成功,意味着我国增添了一处可以“自给自足”研究和保护中华鲟种群的研究机构。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跃平博士表示,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是科研人员践行长江大保护的鲜活成果。未来,中心将进一步优化试验流程,固化技术标准,为下一轮科研工作和中华鲟在上海大规模人工繁殖奠定基础。
此次突破,无疑将为中华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希望。在长江大保护的战略背景下,这一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展现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实力,更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您怎么看《上海成功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如果感兴趣,请关注点赞转发给朋友!
免责声明:文章内标注时间、事件过程、相关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勿对号入座。理性看待本事件,不要主观臆断恶意评论、切勿人身攻击,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存在真实性争议、事件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