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死因之谜

玉宿 2021-04-14 13:35:45

努尔哈赤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但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没有定论。到底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号称14万)南征,一路势如破竹,不战而得8座城池,很快兵临宁远城下。明朝宁远城守将袁崇焕严词拒绝努尔哈赤的招降,亲率兵民万人顽强守城。他们在宁远城上架设了11门红衣大炮(本为红夷大炮,因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忌讳“夷”字,故称红衣大炮),随时准备迎接来犯之敌。

这种红衣大炮的威力非常大,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对密集骑兵具有强大杀伤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中确实发挥了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军队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严重受挫。宁远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在攻城的第3日,后金军队便撤兵而去。

在威力极大的西洋炮火猛烈攻击的情况下,作为后金大军统帅而亲临城下督战的努尔哈赤有没有受伤呢?对此,明朝和后金的史书中均为明确记载。朝鲜人李星龄的著作中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

明朝兵部尚书王永光奏称,在宁远之战中,明朝军队前后伤敌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蓟辽经略高第则奏报,在后金军队攻城时,明朝军队曾炮毙一个“大头目”,敌人用红布将这个人包裹起来抬走了,还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明人张岱在其著作中记载,红夷大炮打死敌人不计其数,一路号哭着撤退了。上述史料中提到的“酋子”、“大头目”、“裨王”很可能是努尔哈赤本人。

然而清代官书提及努尔哈赤之死时,都说他是得病而死,至于得的是什么病,则往往讳莫如深。可能的解释是,努尔哈赤在宁远攻城战中中炮受伤,随后又受了袁崇焕这个“小子”的冷言讥讽,回到沈阳后一直耿耿于怀,怒火中烧,导致伤口恶化,后来前往清河洗汤浴,致使伤口进一步恶化,终患并发症而死。炮伤是努尔哈赤致死的最重要原因。大清一代开国君主葬身西洋大炮之下,为固军心,隐瞒、迟报主将伤亡乃古今中外兵法惯伎。

但这种说法也有不少疑点。

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

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8月20日死,其间8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8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4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5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因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

同年7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23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8月7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11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太妃纳喇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40里的鸡堡死去。

至于努尔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恐怕就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了。

《人类未解之谜大揭秘》主编 王美丽

0 阅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