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大手笔并购再下一城。
2月16日,海尔集团宣布与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纪德法、刘丽萍、纪翌签署协议,前者获得后者持有的上市公司10%的股份及19.24%的表决权。上述转让完成后,海尔将间接成为新时达实际控制人。此外,海尔拟认购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完成后合计持有的股份占上市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26.83%。
新时达创建于1995年,是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产品种类齐全、市场地位突出的领先企业。根据新时达2024年半年报显示,新时达电梯控制器业务出货量全球第二,SCARA机器人出货量处于国产第二、全球第四,是国产头部机器人厂商中最早拥有全自主可控控制技术的企业。

根据新时达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85亿元–3.67亿元,亏损有所收窄。其2023年营业收入33.8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三大主营业务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营收、控制与驱动产品及系统业务营收分别为6.43亿元、9.47亿元、14.53亿元。
此前,海尔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大规模定制为核心、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赋能家电、汽车、电子、化工等15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累计服务16万家企业。
此番海尔拿下新时达控制权,也意味着海尔布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在硬件层面迎来了最强助力,未来在机器人与自动化等领域共同开拓更大市场。
1
作为一开始就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之名诞生的卡奥斯,一直都有一颗补强硬件的心。
这是因为,工业互联网对软件和硬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工控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等。
一个例证是,海尔自己的互联工厂中的部分机械臂还是来自日本的安川电机。
在当下经济面临加大压力之下,也是企业并购的好时机。
根据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海尔将与新时达共享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精益管理、品牌资源等各项能力,加速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实现行业引领。同时,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的大数据、大连接、大模型的能力将与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丰富的产品和技术形成深度融合,双方协同发力,将为千行百业提供更加完整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工业4.0的引领者。
2
实际上,当下无论是在传统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还是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卡奥斯和新时达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
2月5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发言时称,2024年美的营收突破4000亿元,其中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板块业务零售营收已突破300亿元,拥有库卡、瑞仕格、高创、极亚精机等品牌,实现了从核心部件到整体方案、从硬件设备到智能系统的全覆盖,成为全球前四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
看得出,美的的机器人业务不仅有库卡这个整机企业,还有核心零部件企业。
比如,极亚精机研发谐波减速器SW-HMG系列,性能全球领先,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支持高扭矩、高刚性需求。
据了解,位于佛山顺德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累计生产交付工业机器人超过8万台。广东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就在此诞生,整条生产线均由美的机器人组成,可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平均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
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优必选、宇树科技、乐聚等都在加紧布局。
对比来看,新时达无论是在研发投入力度、新兴业务开拓、未来发展想象力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3
新时达的优势在于国产化率高、成本控制较好,在国内中端市场份额较高,但在智能算法与控制结合领域、在高端应用场景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此番海尔的入主,通过卡奥斯与新时达的协同,有望为新时达注入全新的活力。
一是在区域布局上,立足长三角,充分开拓长三角的高端市场。
此前,青记2021年9月1日曾在《卡奥斯新一轮10亿融资中的上海国资身影》中表示,卡奥斯要想成为中国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巨头,必须在长三角这样的中国制造业重镇开疆拓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升级自身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和持续完善技术生态。
其中的一个论据是,将上海作为大本营的优势,除了长三角整体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更加成熟外,还在于上海的技术研发和人才体系更加完善,可以让卡奥斯不断正视自己的短板,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所依赖的智能装备、自动控制、工业协议、通用Paas、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环节上打造自己的生态。
简单总结就是,长三角既有研发人才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又有广阔的制造业应用场景。
这一点在新时达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022年7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工信厅发函,商请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共同打造所有零部件均由长三角区域供应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核心目的就是抵御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程度高可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该计划中,新时达被推荐为首轮“链主”,承担整机的集成工作。
而在核心部件建议企业名单中,在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领域,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有苏州绿的谐波、绍兴来福谐波、杭州的双环传动、南通振康等企业;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则有衢州禾川科技、上海新时达的亮剑。另外,工业机器人轴承、本体线缆与壳体的供应商中,也有温州、台州、苏州、宣城多地企业。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要超过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2000台。在这次的调研中,来自“链主”新时达的数据显示,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完成了2338台,2024年第一季度已经达到1589台。
与此同时,在落地应用方面,新时达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首次进入了汽车主机厂,应用在吉利临海工厂白车身焊接。而在更广阔的汽车零部件、家电行业,如比亚迪的先基地结构件上下料产线、海尔青岛胶州工厂空调外机智能产线上,也能见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身影。
二是在产品开拓上,围绕大型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细分产品市场与智能算法与控制能关键环节加大力度,不断在新兴产业领域拓展新的增量市场,赋予新时达这样一家传统工控企业新的想象力。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新时达2024年6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曾明确表示,公司目前尚未开展人形机器人业务。
而且,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关键在于软件层面的大模型和硬件层面的关键零部件,这些都是长三角的优势。
以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火热的宇树科技为例,其大模型技术来自科大讯飞;在上海落地研发中心;轴承、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都已通过长三角的供应链配套完成,如浙江嘉兴上市公司长盛轴承为其提供自润滑轴承产品;G1系列产品已在蔚来汽车工厂得到应用。
不过,人形机器人其实仍然面临着技术没有大突破的问题,距离真正的规模化爆发仍面临多重挑战。
但从提高公司想象力和市值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是必须布局的赛道。
而在市场开拓上,也有确定性领域。
比如,往大型工业机器方向提升,加大国产化力进度;在应用领域上,向更高端的场景拓展。
根据新时达此前的公告,半导体机器人是公司孵化的业务,目前其应用能够覆盖热处理、清洗、刻蚀、薄膜、黄光、减薄、键合等半导体前道和后道工艺制程,已应用于生产模拟芯片、功率芯片、传感器芯片、LED芯片的晶圆厂。
要知道,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从晶圆制造到封测,再到半导体设备等,几乎集聚了全国最头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