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育人在西京学院落地生花

天禾早知道 2025-04-21 14:33:37

蓝白相间的施工围挡在校园悄然立起,围挡上“论文写在期刊上,工地建在校园里”等标语,犹如一道无声的宣言,将嘈杂的工地与静谧的学术殿堂连成一片育人的沃土。当工程建设部将这些文字写在围挡时,这围挡便不再是冰冷的物理屏障,而成为承载匠心与文脉的精神符号。

当校园基建与学术活动交织,噪音扬尘似乎总与宁静书斋对立,工程建设部却选择以文化破局。“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空间。”工程建设部部长阮鑫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施工围挡作为校园建设中的常见设施,我们将其转化为文化载体,既避免施工期的杂乱单调,也让建设中的校园始终保有文化气质和育人功能。”为达成这一目标,标语文案历经多次修改,既要凝练西京精神,又需兼顾工地场景,甚至施工时间也经过精心部署,避开早晚自习高峰。这些细节背后,是工程建设部对“服务育人”的重新定义,工地不仅是施工的场所,还可以成为展示大学价值观的窗口。

据悉,自2016年起,工程建设部每年暑期联合土木工程学院开展“一帮一带”项目,让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完成从图纸到实物的转化。“通过‘技术育人、实践育人、一帮一带育人’三重路径,我们真正实现了‘建一栋楼、育一批人、树一种精神’的长效价值。”阮鑫透露,未来将提供更多育人岗位,构建“建设即教育”的生态,让工程建设从“盖房子”升华为“造环境”,使校园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

而这座校园的育人基因,早已在更细微处生根发芽。去年春天,当樱花如雪般飘落时,后勤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俯身拾起花瓣,以匠人之心将它们摆成“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等字样。这一创意之举背后的负责人王会民坦言:“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是我们后勤人的本色所在。我们虽不能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授知识,但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彼时恰逢学校建校30周年,后勤部门紧跟任芳校长提出的“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人才培育模式,决心以实际行动营造喜庆、热烈的艺术氛围,“飘落的樱花直接丢掉太可惜,不如用它传递理念,来体现艺术美、劳动美、创造美。”于是,飘零的花瓣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师生朋友圈刷屏的“西京式浪漫”。

这种浪漫背后,是后勤人对育人使命的深刻理解。他们以落叶为笔、以大地为纸,利用银杏落叶摆放造型;定期开办“植物栽培与养护小课堂”,让学生在松土施肥中读懂生命成长;端午节用毛笔手写书签和团扇,让传统文化在粽叶香中浸润心田。后勤部门王会民表示:“我们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从樱花摆字到落叶造型,从劳动实践到美育活动,就是要将‘三全育人’走深走实——让每一片花瓣、每一粒种子都成为教育的载体。”

“匠心精神+艺术素养”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当学生在工地触摸到围挡的温度,在樱花树下读懂后勤工人的匠心,在植物课堂观察根系如何穿透土壤……教育的边界便从教室拓展至整个校园。一位老教师指着围挡标语对学生感叹:“学术论文写在期刊上是成就,但把匠心写在工地上、把艺术写在花瓣里,何尝不是一种动人的学问?”

正如在樱花摆字现场忙碌的吕强所说:“我们用的不过是扫帚、花瓣和一点巧思,但若能让学生懂得美可以诞生在尘埃里,匠心可以绽放在平凡中,这便是后勤人的讲台。”或许,这正是西京学院给予学子最珍贵的礼物:在追求知识与技艺的路上,永远记得以匠人之心锚定坐标,以艺术素养燃灯引航。

0 阅读:0
天禾早知道

天禾早知道

每天分享新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