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山海关激战正酣,林彪:解除总指挥李运昌指挥权

望相纱 2024-02-10 11:25:11

1945年9月,中共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控制东北的决心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的工作。到1945年12月,全国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部队达10.7万多人,干部约2万人,其中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20人(含4名政治局委员),大大加强了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力量。

苏联对日宣战后,朱总司令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向日伪军发动了大反攻。当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出动了三路部队向察哈尔、热河、辽宁进军。前两路解放了察哈尔、热河后未继续向东北进军,只有第三路曾克林率领第12团、第18团和朝鲜义勇队,在苏军的配合下解放山海关,进军锦州、沈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挺进东北。

在向东北进军途中,曾克林部即扩编为四个团。不久,李运昌带二梯队第15团、第46团、第47团也进入东北,扩充为五个团和一个支队(后改称51团)。这一路部队像吹气球一样扩张很猛,发展到12个旅、10个独立团,迅速壮大到十万人,但后来散去的也快(以后专门说)。

我军进军东北后,当时有一个很霸气的口号——独霸东北,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海路主要是防守住营口、葫芦岛等港口,阻止蒋军登陆,在苏军明里暗里的帮助下这个任务完成的不错。陆路则是要守住山海关至锦州一线,重中之重自然是山海关。

山海关大战之前的演义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这个时候留在延安的常委是朱老总、任弼时同志和刘少奇,朱老总虽然是总司令,但是位次上在刘少奇之后。

9月15日,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并且第二天就电告各大解放区。10月,在中央东北局领导下,成立东北军区司令部。程子华任司令员,彭真任政治委员,伍修权任参谋长。

伍修权会俄语,中央苏区反围剿时负重伤,后曾担任过李德的翻译,又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抗战时主要在陕北协助叶参座工作。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要求我方派干部去沈阳协调苏军与我方的行动,中央即派彭真、陈云等几位先行坐一架老式飞机飞了过去。飞机降落时出了事故,冲出跑道,一头栽到田里。彭真伤最重,得了脑震荡,伍修权轻伤,陈云最幸运,驾驶舱门被撞开后,他一下子被推进了驾驶舱里,反而是有惊无险没有受伤。

程子华在中央苏区曾担任师长,军区代参谋长,后去鄂豫皖任红25军军长、政委,红十五军团政委。抗战时任冀中军区政委,晋察冀军区副政委、代政委、代司令员。解放战争时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政委,分局书记。

林枫长期在华北从事白区革命斗争,担任过北平市委书记,刘少奇同志任华北局书记时林枫任秘书。

陈云同志就不用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与肖劲光来到临江,拍板坚持南满,这才有了后来决定性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东野最早的两个兵团司令程子华和肖劲光

彭真长期从事白区工作,是我党白区工作重要的领导人,长期为刘少奇同志的下级。

从这一份最早的名单中能否悟出点什么。

当时,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是李运昌。军事将领中,李运昌的名气并不大,但是他有两大功绩,一个是创建并坚持了冀东根据地,另一个就是率先派部队进军东北。

李运昌是河北乐亭人,而乐亭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的家乡,因而,李运昌很早就参加了共产党,并进入黄埔军校四期政治科。

李运昌毕业后去了潮汕,在澎湃领导下工作。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4月23日,李运昌领导潮普惠三县5000农军发动普宁暴动,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暴动失败后李运昌又来到湖南,参加了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委员,团党代表,队伍被打散后回到冀东老家从事白区地下工作,长期在彭真的领导下工作。

在黄埔四期,诞生过一位黄埔所有学生中最著名的军事统帅,这位同学在军事科学习,二人在黄埔时是否相识不得而知,那个人就是林彪。

战争年代的林彪,性格上有点不近人情,不苟言笑,也不与官兵亲近。他的朋友很少,可也没有跟什么人闹过不愉快。然而,林彪一到东北,很快就与李运昌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两个月不到,李运昌就去担任了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后任热河省主席,交通部常务副部长,逐渐淡出了军界。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山海关大战之前调兵遣将

1944年7月28日,晋察冀军区在军区以下划分为晋冀、冀中、冀察、冀热边(45年1月改称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其中,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副政治委员李楚离,下辖5个军分区(第14至18军分区),主力部队初始有九个团(11--19),其中,最早的是由八路军四纵挺进冀东后留下的三个支队和冀东暴动组成的抗联部队整编的第十二、第十三团。后期冀热辽部队扩充至26个团,还有25个游击支队。

9月14日,曾克林乘坐苏军飞机飞抵延安,向中央汇报了进军东北的情况。

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了向东北进军的命令。会议还决定,成立直属中央的中共冀热辽分局,并升级、扩大冀热辽军区,使之成为与东北、山东、晋察冀、晋冀鲁豫、陕甘宁晋绥并列的大军区。李富春为冀热辽分局书记,林彪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

此时的冀热辽军区已经与晋察冀军区平级,于是,晋察冀军区命令将原冀热辽军区改为冀东军区,以陈伯钧为司令员,詹才芳为副司令员,仍为晋察冀下属的二级军区。这个时候,冀热辽军区和冀东军区的分界线就有点模糊重叠了。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延安时陈云是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富春为副部长,现在,陈云任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任冀热辽书记,从这就能看出,东北的政治地位其实高于冀热辽。

距离东北最近的根据地就是冀热辽,从陆路进军东北,必须要从冀热辽这一块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其重点就在通过控制热、察,进而控制整个东北。也就是说,向北发展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控制热河和冀东。冀热辽稳定了,陆路交通命脉才能掌握在我军手里。进军东北才能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后方,我党可以无可顾虑地发展东北。

我军挺进东北后,冀热辽军区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在建制上他们隶属于晋察冀军区,可在作战地域上多在热河、辽宁境内,作战方向上却要配合东北方面。

当时,从山东、新四军、冀鲁豫、陕甘宁晋绥等各地准备抽调部队去冀热辽和东北,而预备去冀热辽的部队从部队构成上要强于东北。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我军已来不及在冀热辽阻击国军进东北,故最后全部改为去了东北。可以说在1945年9、10、11那三个月,冀热辽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是最高的,在那儿是准备大打的。黄克诚率部出发前,曾给中央去一电,提出应以热、察、东北为第一根据地,要派有威望的领导人去主持,充分说明黄老的眼光和远见。

去冀热辽的人选,刘少奇提出了徐向前、陈毅、林彪三个人选供政治局讨论,最终确定林彪,并报告给在重庆的主席,获得同意。

林彪初始是准备去山东接替去东北的罗荣恒,此时正在从晋南赶往山东的路上,9月23日接到中央急电,随即折返北上,昼夜兼程抵达设立在河北玉田的冀热辽军区司令部。

双十协定签订后,主席回到了延安。为了进一步加强东北的工作,中央再次给林彪委派了新的任务——去东北主持军事,改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改由萧克担任,程子华任政委。也许从这开始,已经有了将冀热辽与东北合并的打算。

10月29日,林彪抵达沈阳,就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萧劲光分别任第一至第四副司令员,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萧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为加强东北工作的领导,发出了关于东北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决定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并由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很有意思的是,林彪此时只是中央委员,领导的四位副书记则为政治局委员。

有时候,如果把一段文字多读两遍,可以透过文字看到许多,这里就不展开了。1947年4月20日,中央正式决定将冀热辽军区及所属的8万部队划归东北方面。冀热辽的部队,后来发展出东野八纵、九纵和十一纵三个主力纵队,三个司令黄永胜、詹才芳、贺晋年分别是上将、中将、少将,也是很有故事。

冀热辽军区第十九旅原辖第14、第46团、第15团,1945年9月8日,冀热辽军区急电,命第十九旅带46团速开山海关,将驻山海关的第47团划归第十九旅,至此,第十九旅辖第四十六团和第四十七团两个团,共有2500人。

前面说过,冀热辽早先的主力部队为12团、13团,1942年后陆续组建了11团,以及14--19团,而46团之后都是新扩大的部队,战斗力方面等而次之。不久,又将第二十二旅之64团调来,归十九旅指挥,以加强山海关方向的力量。此时我军在山海关的兵力为3700余人。

第46团是由第十七分区的特务连,节振国工人大队和3个县大队统编成6个连组成的。第47团是由临(临榆县)抚(抚宁县)昌(昌黎县)支队为基础组成的。

10月4日,中央军委在给东北局书记彭真及陈云的电报中指出:据锦州地委电称,美军在秦皇岛登陆,并传有中央军200人,请速令曾克林部扩大之新部队,以三个团控制山海关,集结整训。

此时,林彪正在赶路,新成立的冀热辽军区班子还未搭起来,在东北的军事干部只有程子华和李运昌。于是,东北局决定由李运昌担负锦州至山海关一线的军事指挥任务。10月14日,李运昌从沈阳坐火车赶到锦州,组织山海关作战。

10月11日,毛主席在与蒋介石共进早餐后,去机场坐飞机返回延安。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点。

10月16日,毛泽东致电彭真。电文说:苏军已拒绝国民党军在大连、旅顺登陆,蒋军从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锦州进军东北已成必然,除令在途各部兼程急进,胶东方面星夜海运,并令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作战外,望你就现有力量加强训练,并动员民众坚决阻击登陆,争取时间。

同日,军委致电陈毅、罗荣桓、黎玉,请他们速令山东军区杨国夫师(山东7师)星夜兼程,向山海关、锦州前进。

进入东北的冀热辽老部队有12、14、15、18四个主力团,但是没有一个调往山海关。是战略眼光不够,没有认识到山海关的重要性,还是想把主力抓在手中经略东北,在山海关支应一下,再交给远道而来冀热辽的山东部队,让林彪在前面替他们挡住。当时在东北的领导人是如何考量,不得而知。

然而,国民党军方面不给你时间。

10月上旬,蒋军进军东北的先遣部队第13、第52军约七万人,分别从九龙和越南,由美国军舰运送至秦皇岛登陆,其中,第十三军为美械军,第五十二军为半美械军。

抗战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下共装备了13个美械军39个美械师,从装备质量来说,第一批驻印军的新一、新六军最好,其次是第三期装备的几个军,如第五、第十八、第七十四、第十三等军。

第52军是汤恩伯系统的三个骨干军之一(第13军、第52军、第85军),全面抗战爆发后,汤恩伯升任第20军团军团长,初辖第13、52两个军。其中13军辖有第4、89两个师。第4师原为教导第2师,第89师原为军校武汉分校教导队和武汉北区要塞部队改编而成。这两个师皆为军校教导部队,具有示范性质,其装备精良、兵员素质亦极佳。第52军初辖第2、第25师。北伐结束后,编遣部队时,把北伐第一军的3,14,21师合编为第2师,这是老蒋的起家部队;教导2师先是改编为第4师,后以4师的独立旅扩编而成25师。

1938年2月,汤军团在归德(河南商丘)整补时,获得了85军番号。汤司令很狡猾,将4师、89师划入85军,而将新纳入的110师(可追溯到胡景翼国民二军李纪才部陕军,骑兵第四军,以及独立第46旅以及豫北师管区的5个新兵营)和军团骑兵团划入13军,汤恩伯自兼军长。这也就是在台儿庄战役时给予日军最后一击的是汤恩伯部王仲廉率85军抄了日军后路,而不是汤司令的嫡系13军。

再之后,汤恩伯一顿操作,110师就成了其嫡系,然后,又将13军和85军的部队重新对调回来。

淮海战役时,廖运周率110师起义,彻底断了黄维突围的念头,而85军也跟随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覆灭。北平起义时,13军被迫接受改编,但是军长石觉等13军的军官则被傅作义用飞机送走了。

52军195师是武汉会战后划入52军序列,山海关大战后冲向了承德方向,未进入东北,后52军重新组建195师。

52军号称国民党第六大主力,三个师在东北多次被歼,又多次重建。辽沈战役时退守营口,近万人坐船跑路,得以逃脱被全歼。上海战役时,经过整补的52军曾在前期外围战中,在月浦给我28、29军造成较大伤亡。我军发起总攻后被歼灭一部,大部跑得飞快,得以再次逃脱去了舟山,后转去台湾,算是国民党建制较完整逃到台湾的一个军。

1950年11月28日,麦克阿瑟为挽救“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颓势,曾要求蒋介石派遣第52军赴朝增援。30日,由麦克阿瑟派来的7艘运输舰、3艘货船抵达台湾基隆港,30架C-47型运输机也在新竹和松山机场着陆。第52军获得各种军车200余辆,火炮约千门,各种器材2万余吨。虽然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第52军最终未赴朝鲜,但该军却乘这个机会实现了美械化。

国民党军在山海关前线的总指挥官是杜聿明,这就不用多说了,在国军中属于能打的。

正规军被土八路揍了

山海关开打前两天,林彪曾到现场亲自视察,期间也在肖劲光等人的陪同下与秦皇岛苏联驻军负责人会面、密谈。也许是视察山海关守备情况后需要全盘思考,或者是不熟悉冀热辽李运昌的部队,林彪当时没有对在山海关担负防守任务的十九旅旅长张鹤鸣(46年后,历任东北护路军副司令员兼中部司令员,东北铁路军事法庭庭长。1952年7月因病去世)下达作战指示,只是反复强调军队要尽快进入东北。

张鹤鸣

山海关自古就是天下名关,扼守华北至辽东的咽喉。日军侵华后,经过长期占据和经营,用钢筋水泥修筑,外加各种炮、机枪等轻重火力配置、射界设计、饮水及粮弹储备,一应完善。到日本投降时,已经成为向南方向大致横行近十公里,以北山和角山为核心的永备要塞。

山海关战役的主战场在角山,但是左右战役结局的是九门口和义院口。

秦皇岛距离山海关仅十几公里,美国人帮蒋运兵是很用心的,但是,在秦皇岛的苏军则是明里暗里地在给国军使绊子。有时,苏军一个班长、排长的一声喝止,就能阻挡国军团、营一级规模的行军、机动,从而大大妨碍了国民党军的集结和部署。

10月25日,国民党13军一个轻装步兵前卫营从秦皇岛向山海关行军,妄图在行进间夺取山海关。走在前面的,是一辆美式吉普车,上面坐着两个美国军人和三个国民党官兵。车上的国民党军官向我方阵地喊话,声称奉命进城同八路军谈判,联系接收山海关事宜。

负责前沿指挥的47团1营营长宋春垠向对方说:驻防此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已经被人民自治军解放,我们负责守卫山海关,请你方迅速撤离。

13军在抗战中后期一直在大西南,并未与八路军产生过摩擦冲突,不知道八路的厉害。此时的国民党军,还以正规军、政府军自居,仗着有美国人支持,手里拿着美国武器,遂不等宋春垠的话说完,国民党军便发起进攻。国共在关外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前沿阵地的我军很快就撤退了,13军觉得土八路不过如此。很快,冲上来的这一个营被我核心阵地的守军一顿猛揍,伤亡惨重。

当日,国民党军在飞机和炮火掩护下,向四十六团防御的首山、角山至二郎庙阵地发动了轮番攻击。26日双方又激战了5个多小时,结果,国民党军伤亡300多人,退回秦皇岛。

杜聿明此时正在忙于协调、指挥两个整军的海运及到达秦皇岛的部署、展开,听到前面开打的消息也仅仅委托下属去协调。这时候的杜聿明,在心理上仅仅把这两天的战斗当作摩擦看待,还未想到要大打。更像政客的杜聿明此时也承担不起挑起内战的责任,随即丢下部队,坐飞机去重庆找老头子汇报请示去了。这也就是25日爆发冲突后,山海关前线寂静了一周的原因。

11月1日,13军全部到达,展开了战斗部署。

11月2日,13军以一个团强行向北进军。在前卫排遭遇我军阻挡,双方交火后,国军这一个团随即展开,发动了团一级规模的进攻。我军未曾料到蒋军会发动团一级规模的进攻,只一个冲锋,角山北面的屏障首山失守,46团2营营长杨国庆、代理营长张岱先后牺牲。接着,13军向角山发动了进攻。

十九旅随即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增援防守角山的46团,并将炮兵集中起来向敌军轰击。旅长张鹤鸣亲自带着5个连的增援部队发起了反冲锋,苦苦支撑的46团部队随即跃起发起反攻。八路军端着刺刀冲上来,在大后方养尊处优惯了的13军哪见过这阵势,被白刃战打垮,团长被刺死,败下阵去。

当日晚,杨国夫率山东七师7000人以每天120里的强行军,从承德绕道九门口,迂回赶至山海关前线。从25日至11月3日可算着山海关保卫战的第一阶段,十九旅阵亡500余人,如按照3:1的伤亡比估算,十九旅伤亡过半,基本失去战斗力。

黑铁山抗日暴动后,暴动的起义军接受了八路军的领导,组建了香河军分区,后香河军分区与冀鲁边军分区合并为渤海军区,抗战胜利后渤海军区部队组建了山东七师。与山东其他部队坐船渡海去东北不同的是,七师是用铁脚板走到东北的,随同七师到来的,是支前民工从锦州运来的日军的山炮。

11月3日,杨国夫任山海关前线总指挥,张鹤鸣任副总指挥。山海关战役的后期作战,主要以七师为主、十九旅配合的形式打的。

漂亮的左勾拳

10月31日,李运昌致电延安,认为“此役关系重大,须用全力打退、消灭顽军。并请黄克诚、杨国夫兼程前进,增援山海关、冀东”。同一天,延安致电东北局: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吕正操、李运昌和萧劲光分任第一、二、三副司令。进入东北的部队,全部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

11月1日,主席复电李运昌:“31日电悉,你的决定很对,你即在彭真、林彪指挥下担任山海关、锦州地区指挥作战、整编军队、运输干部等项任务,而以作战为中心,坚决歼灭北进之敌……冀东野战军及在山海关、锦州地区之一切军队及地方工作统归你指挥。”

这封电报明确了指挥体系,也明确由李运昌负责指挥山海关作战。

主席在8日致电李运昌,要求在山海关坚守。

9日,主席又致电李运昌,询问作战形势及“我军能否在山海关、锦州一线支持1个月?”

就在同一天,林彪突然下达了一条命令:“杨国夫为第二线司令员,指挥山东之第7师、冀热辽之第19旅、山东刘其人部及临榆(山海关)、绥中境内所有部队,消灭向山海关、绥中进犯之敌。”而李运昌则为第三线司令员,负责葫芦岛、锦州方向的作战指挥。

此时,战场在山海关,葫芦岛、锦州一线并没有什么战事,这实质上是解除了李运昌对山海关作战的指挥权,只负责葫、锦防务。李运昌大为不满,在回忆录中说这是“完全违背了延安以前的命令”。

被解除指挥权的当天,李运昌致电林彪,建议将山东1师和新四军3师“速调来山海关方面,配合杨国夫师消灭顽军。如能在山海关以西将敌消灭全部或大部,则东北局势可以稳定”。对这封电报,林彪没有回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个多星期发生了什么?

杨国夫的七师到来的第二天,国民党军展开三个师向我山海关防线发动进攻。战斗残酷而激烈,阵地反复争夺。

8日,杜聿明在他的专列上召开作战会议。会上,十三军军长石觉称共军火力强大,建议重新考虑是否攻打山海关。

11月13日,登陆舰运送的最后一船52军部队抵达秦皇岛。同日,杜聿明亲自上前线督战,发现共军火力一般,那点日军的山炮、掷弹筒的火力根本与美式榴弹炮没法比,遂令石觉部立即发起攻击。并调整了部署,以52军25师从山海关北部山地经义院口、城子峪出长城,目标是占领山海关东面的前所镇,从远端对山海关防御部队采取大包围。

11月15日早4时,13军开始从西线九门口曲线进攻。同时,我军正面阵地也受到敌人全面进攻。

13军89师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终于占领首山、二郎庙、朝阳山、长山和角山,但伤亡惨重。这个时候,由于山海关北山阵地失守,敌军居高临下,我军防守关城的部队已相当困难。

15日,我军得知国民党军已偷越城子峪关口,正向山海关侧后迂回。防守九门口的七师第二十团也打来电话说:九门口关隘的东北侧发现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在活动。守卫山海关的第七师当晚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杨国夫认为:敌人已经迂回到我后方,坚守山海关已经失去了意义。由于敌情危急,在未得到林彪回复电报的情况下,命令部队逐次撤退,脱离山海关战场。并表示以后上级追查擅自撤退的责任,由我负责。

林彪接电后立即回电同意撤退。

看下图大毛山和前所的位置,杜聿明采取的是两层包围圈打法。

林彪回电后曾赶往绥中,试图再打一下以延缓蒋军攻势。然而,当他看到匆匆撤下来的七师部队,衣衫褴褛,装备破旧,相当狼狈,知道不能再打了。

此后,林彪越撤越远。然后,在四平又大打了一次,接着继续大踏步撤退。

历史给了答案

林彪与李运昌的矛盾,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

山海关激战正酣,林彪却直接解除了山海关战场最高指挥官李运昌的指挥权,甚至不顾李是钦命的。主要原因是两人的作战思想相悖:一个要坚决守,一个要打一打就准备撤。就是说,李运昌决心执行延安的指示,坚守山海关,时间越长越好;而林彪不主张与敌硬拼,不得已时该撤就撤。

李运昌的作战思想,与主席最初的精神是一致的,却不切实际。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梁兴初的山东一师、杨国夫的山东七师,加起来大致五万人。如再加上布置在锦州、山海关一线的冀热辽军区部队约二万人,那么我军可投入山海关战役的部队为七万。

初看这个兵力与国民党军兵力相当,可是,我军远道而来,将士疲惫。由于之前苏军对我较开放,给了几个日军仓库,故此我军上下对来东北后换装持较乐观态度,很多部队来东北未带重武器,甚至有徒手来东北的(黄克诚部除外,可见黄老的远见)。

八路军炮兵挺进东北

放弃山海关数日后,11月21日,林彪给军委去一电,指出:新部队(李运昌部)新兵甚多,缺乏训练,战斗力弱;老部队仍在进军东北的途中,极度疲劳,缺乏武器装备及物资补给;从总部到部队缺乏作战地图,通讯联络混乱;地方政权尚未建立或不够稳固,缺乏群众支持。而敌军装备精良,补给充分。

国民党军投入东北战场的大多是美械、半美械部队,装备好,在抗战后期火力已远超日军。我军在这种情况下与国民党军作战,仗根本无法打,勉强打只会失败。

主席也很快明白,转变了观点,于11月11日致电东北局:“我黄梁两部4万2千,远道新来,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

战役进行期间,如果上下级指挥员思想不一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往往成为导致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也许主要是这个原因,在前线正激战时,让林彪下决心解除了李运昌的指挥权,目的是要保持军令畅通。

战场的形势讯息万变,如果不是杨国夫拼着被杀头,当机立断下令撤退,我军在山海关的一万将士将被围歼。就是这样,在16日早敌军发动进攻后,仍然有我军的小股掩护部队未及撤离遭受了损失。

可以回顾一下李运昌的另一个例子:

在1938年七月的冀东大暴动后,冀东组织起了十万人的抗日联军。八月下旬,日军将110师团调回平津,不待全部到位,即与关东军、伪满军配合,开始对冀东发动了扫荡。

鉴于严峻的形势,八路军四纵在九月中旬召开会议,决定将主力西撤到平西山地,并争取动员冀东抗联部队一起西撤,避敌锋芒,将刚刚由农民、自卫团、伪军等组成的抗联部队拉到平西根据地整训,待来年整理出一支大部队后再打回冀东。然而,由于当时抗联的领导人反对,抗联部队未能立即跟随四纵部队西撤,尤以李运昌反对最为激烈。

当8月四纵与抗联会师时,由四纵和抗联成立了冀东军区,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李运昌任副司令。然而,宋时轮和邓华的资历和威望不如林彪,四纵的领导指挥不动李运昌。

一直拖到10月8日,河北省委来到冀东,在河北省委、四纵党委、冀热边特委、抗联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最终决定抗联全部随四纵西撤。李运昌又是坚决反对,会后,河北省委领导专门与其谈话,要求其服从组织决定。

等到抗联西撤时,日军已经部署到位。最终,5.5万人的抗联只有前面跟四纵走的近两千人突围到达了平西,其余溃散。走到半道的李运昌之后决定不再西撤,带着六千多人东返冀东,很快即被打散。待到日军扫荡结束,李运昌带的直属队仅剩130多人。最后冀东部队主要是靠四纵临走前留下的三支小部队发展起来。

扩展: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号称二十万人枪却迅速失败,发生了什么?

1941年,李运昌又被1940年来的战斗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了“大战红五月”的荒唐口号,将冀东主力12团、13团和一些游击队调入平原地区,造成我军极大损失。也因此,十三团副团长单德贵大骂:“不懂军事、瞎指挥,打一仗败一仗,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部队打没了!”而单德贵这位长征过来的老红军,打鬼子的抗日英雄,最后投了日伪,连带很多遭排挤的老红军、老八路追随单德贵而去。虽然有单德贵个人的原因,但是,冀热辽军区的主要领导人也有很大因素。

扩展:参加反围剿和长征,打鬼子的英雄司令,为何抗战快胜利时当了汉奸

二、

林彪和李运昌的矛盾,除了指挥思想不同外,其在冀热辽军区的一些行为估计林彪是有所耳闻,不排除有些老红军找林军团长告状。

冀热辽是否有人向林彪告状不得而知,但是,挺进东北的部队找林彪告状则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很普遍。

冀热辽部队出关一万三千人,他们采取以老部队带新兵的方式,将连扩充为营、团,将团扩充为旅,从8月至11月,冀热辽出关部队已经发展到12个旅、10个独立团,十一万人。这些部队装备的都是从苏军早期给的仓库拉出来的日军装备,因而装备精良,而入关的都是我军的老部队,去问李运昌要装备,却一摊手——没有。

全日械装备的冀热辽部队

官司自然打到林彪这儿,林彪去要,也是没有。当时的说法是:新兵新枪,老兵老枪!国民党一进攻,李运昌拉起来的这十一万部队,带着武器投敌、逃跑,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林彪在46年1月13日给延安、东北局并李运昌、吕正操的电报中说:“在东北成立之十多个旅,成分皆极坏,皆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宪兵、警察、伪军甚多,真正的工农成分亦被带坏。这些部队所见之李运昌部,亦无战斗力,对群众纪律极坏,不但不能发动群众,反而成为群众对我之不满;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助长敌人之士气;不但不能打土匪,且受土匪之勾结。”

三、

林、李二人的矛盾,更高一级层面来自于二人在经营东北理念上的冲撞。

林彪、罗荣恒、高岗、黄克诚等有根据地经历干部,极力主张进入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先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积蓄力量,以备将来大决战;而以彭真、林枫等一批长期在白区从事斗争的干部,主张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李运昌虽然开辟和坚持了冀东根据地,但是在之前他长期在彭真领导下从事白区工作,跟老首长的理念更接近。当时,两种观点的争论是很激烈的。

至于再往上,不再说了。

1945年底,李运昌回到冀热辽,任副司令。

1946年6月,中央决定林彪任东北局书记,然而林彪迟迟不去上任,搞得高岗亲自跑来请。其实,林彪不是端架子,这时候他在亲自指挥老部队新四军三师七旅(115师685团——红一军团红二师——红四军红28团——叶挺独立团)在打一场小战斗。通过这场战斗,他要发现我方部队的问题,找出国民党军美械装备部队的优点,找出如何击败敌军的方法。

战斗结束后,林彪与高岗回总部,然后有了1946年6月东北局会议,确立了经略东北的总方针。然后,林彪开始练兵,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等,之后就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最终决定了我方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我军也成长为世界最好的轻步兵。

1947年7月,东北组建了五支野战主力纵队,新四军三师七旅编为六纵16师,山东七师和冀热辽19旅编为六纵17师,渤海军区组建的二梯队三个基干团,编为六纵18师。东野的七大主力师中,六纵就占了两个。

16师历史深厚,当之无愧的军中老大。17师部队历史不长,却脱颖而出,在东野战史中被评为东野部队最强主力师,号称“攻坚老虎”。可谁能想到,在山海关之战结束时,这支部队让林彪看到的是另一番模样。

1 阅读:45

望相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