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有7000多人,为何在抗战后期是不可能的?

甲骨堂呀 2024-10-31 11:08:47

说起抗日剧来,大家都能聊上几句。虽然不少网友对抗战剧的情节嗤之以鼻,但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有相当多网友对抗战史实的认识,其实恰恰来源于抗战剧。

以影响力非常大的《亮剑》而言,这部剧中有很多历史事实是准确的,比如对八路军缺乏弹药的描述,对八路军军装的再现等。

但在诸如部队扩军发展等情节上,其实并不太符合真实历史。但是自《亮剑》播出多少年来,很多网友就觉得这个没有问题。

比如说剧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抗战后期发展到了8个营之众,兵力达7000多人。这在抗战后期的八路军正规团中,便是不可能的。

但是,很多网友就认为这是可能的。

这些网友为什么会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呢?

第一:八路军从全面抗战之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00余万人,兵力扩大了几十倍,那么一个团扩大到8个营,7000多人似乎也很合理;

第二:八路军的正规编制只有3个师,那么下面的旅团必然是大大超编的,不能以常规论之,尤其抗战后期八路军兵力恢复增长,那么一个主力团发展到7000余人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其实如果不是专门研究部队编制的话,网友们有这种认识并不离谱,因为这是符合其潜在认识的。但符合潜在认识,并不一定与真实的历史相符合。

抗战剧虽然只是影视剧,可很多人据其中的情节就认定是真实的历史,这自然是不大合适的。

我们应该将影视剧和真实历史分清楚,尤其应该了解到真实的八路军部队是一种怎样的编制状态,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

首先,我们从全面抗战之初聊起。

大家都知道,八路军有3个师,每个师辖2旅4团,番号团一共有12个。其实除了这12个团外,115师有1个独立团、120师和129师各有1个教导团,另外八路军总部还有个特务团。

当时我们正规团的基本编制是3营12(步兵)连制,外加营属的机枪连排和团直属的特务连等分队,整个团的兵力在2000人到3000人之间。独立团这样的部队兵力稍少些,只有1700余人。

八路军进入华北后,正值国军主力连连溃败之际,到1937年底,八路军作战的区域内,国军建制部队已经无多。

而在国破家亡之下,沦陷区的大量民众参加八路军,但此时的八路军又受正规编制所限,因此新扩编的部队大多以支队、独立部队、新编部队等名号存在。

这一时期,往往一两个主力连撒出去,就能扩编出一个团出来;一个团出去,就能扩编出几个团。

比如杨成武的独立团,一开始只有1700余人,几个月后兵力便增加至7000余人。这个倒是符合《亮剑》中独立团的兵力变化。

但请注意,从军队作战的情况考虑,一个团有7000余人是不利于作战指挥的。所以扩军后的独立团便一分为三,扩建出了1团、2团、3团。

而在其他部队,也同样是如此,当一支部队扩军扩到一定程度后,便会精简整编或是分流出新部队。或者从一开始,便是以组建新的战斗团为目的的,而这个战斗团的基本编制往往都是3营9连或12连制,兵力在1000人到3000人不等。

所以八路军名义上的编制是3个师不假,一个师可能就好几万人,但具体到团一级作战部队上,其编制却并不夸张。

由于全面抗战初期,各战略区的扩军情况不一,为了理顺编制,八路军在1939年和1940年进行了大规模整训、整编,将新成立的团队统一编制,以便于指挥。

到1940年,八路军的总兵力发展到约40万人,其中作战团的数量大约是160个到170个,平均每个团的兵力就是2000多人。

当年的百团大战,参战的团有105个,参战总兵力其实就是20多万人。

如果我们看百团大战的具体战斗,便会发现其实主要打硬仗的还是那些老团,新编成的团主要承担辅助作战任务。

以《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来说,实际上在1940年的整编过程中,就应该授予数字番号。

比如在真实历史上386旅当时所辖的4个团中,772团是老团,这个不解释;其余的16团,之前番号是新1团;17团,之前番号是补充团;18团,之前番号是补充大队。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所部没有被授予数字番号,那么只能说连升格到正规军的资格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主力呢?

到1941年和1942年,日军对我根据地实施疯狂“扫荡”,国府也加大封锁和“摩擦”力度,加之根据地天灾频发,给八路军造成了极大困难,部队规模也从40万人缩小到30万人。

以386旅来说,1941年11月,该部的4个团合计只有6000余人;到1942年冬,兵力数进一步下降到了4700余人。

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八路军化整为零,主力旅合并到了军分区中,主力团缩编。有的团依然保持3营制,有的则是2营制,有的则直辖数个连,还有的主力分散到了地方军中。

《亮剑》中对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有所着墨的,但是请注意,主力军地方化是在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的,而不是某个部队自己的决策。

而八路军虽然武器装备差,但军事制度和思想水平却并不差,部队分散化整为零,并不意味着上级首长失去了对下属部队的掌控,更不可能不清楚其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网友们看电视剧觉得,部队都散下去了,那上级肯定不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低估了抗战时期我军的军事体制和纪律性。

抗战时期我军有主力军、地方军、游击队之分,部队是要定期进行实力数统计的。下属私自隐瞒本部实力数,这在正规军队中是严重的问题。由于当时残酷作战的限制,上级允许因特殊情况汇报不及时的情况,但决不允许瞒报或不报的情况。

如果大家认为瞒报很正常,那也只是在国军中很正常,而不会出现在我军中。

抗战后期,陈赓将军的部队都在太岳军区,由于主力旅已兼军分区,所以下属主力团也在军分区中。

1943年夏季,太岳军区各部的实力数为:

直属部队2200余人,一分区约6400人,二分区约4500人,三分区约3500人,四分区约4300人,总兵力为2万多人。

《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在抗战后期有8个营,7000多人,那显然不会发生在1943年。

1944年11月,太岳军区再度进行实力数统计:

直属部队有2400多人,一分区约8200人,二分区约4700人,三分区约3500人,四分区约5600人,五分区约2500人。

可见,一年多之后太岳军区大部分军分区实力数都有增长,还扩出了一个第五军分区,总兵力约27000人。

当时的军分区相当于是旅级,以实力数最强的一分区为例,下辖有25团、38团、洪赵支队(59团也在内)及各地方武装。

看到没有?人家这8200人的部队可是包含了好几个主力团在内的。

当然了,在1945年八路军的总兵力增加到了100余万人,但请注意这百万之众其实是主力军、地方军、游击队的合计。

如果单纯看主力部队的话,其实兵力占比并不多。

既然《亮剑》是以陈赓将军麾下所部为基础创作的,我们还是讲讲太岳部队此时的情形。

抗战胜利前后,八路军将各军军区、军分区主力汇合起来,编成野战军。太岳军区主力军编成太岳纵队。

参加上党战役时,太岳军区主力出动了6个团,合计才7000余人。这说明,其实到抗战胜利时,太岳军区的主力团平均仍然只有1000多人,虽然基本恢复了三营制,但尚远不及全面抗战之初时步兵团的充实程度。

到1945年11月初,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编成时,陈赓在电文中更是列出了各团的兵力数。

其中25团、38团各1700余人,屯襄团400余人,17团、独1团各1500到1600人,772团、20团各1800余人,21团1200余人。

上述各团没有一个兵力数超过2000人的,头号主力772团也不过1800人。

那么在这个编制体系之下,有哪个团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展到了8个营,7000余人之众呢?

八路军在抗战后期各部的番号虽多,实力数也各不相同,但网友们说上述这种情况很正常,那么能不能具体举出几个例子来,看看哪个军区的团级部队能在上级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搞出这8营之团呢?

实际上《亮剑》小说中如此安排,主要是烘托李云龙跟楚云飞的对手戏,因为就连楚云飞5000人的358团在真实历史上的晋绥军中也是不存在的。

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中这么安排也就罢了,大家看看即可,但以此当真那就不太合适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正确认识影视作品,并了解抗战史实能有一定的帮助。

0 阅读:102

甲骨堂呀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